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 正定 中学 2012 2013 学年 一下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出题人:张盛爱、李文珊、张丽敏、靳丹丹 审题人: 李瑞芹、崔丽冉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2、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
2、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
3、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1. 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2. 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
4、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
5、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沿袭前人的研究成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绍叔字仲明,荥阳开封人也。累世居寿阳。祖琨,宋高平太守。绍叔年二十余,为安丰令,有能名。后为本州中从事史。时刺史萧诞弟谌被诛,台遣收诞,兵使卒至,左右惊散,绍叔独驰赴焉。诞死,侍送丧柩,众咸称之。到都,司空徐孝嗣见而异之,曰“祖逖之流也”。梁武帝临司州,命为中兵参军,领长流。因是厚自结附。帝罢州还都,谢遣宾客,绍叔独固请愿留。帝曰:“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他涂。”固不许。于是乃还寿阳。刺
6、史萧遥昌苦要引,绍叔终不受命。遥昌将囚之,乡人救解得免。及帝为雍州,绍叔间道西归,补宁蛮长史、扶风太守。天监初,入为卫尉卿。绍叔忠于事上,所闻纤豪无隐。每为帝言事,善则曰:“臣愚不及,此皆圣主之策。”不善,则曰:“臣智虑浅短,以为其事当如是,殆以此误朝廷也。臣之罪深矣。”帝甚亲信之。母忧去职。绍叔有至性,帝常使人节其哭。顷之,封营道县侯,复为卫尉卿。以营道县户凋弊,改封东兴县侯。三年,魏围合肥,绍叔以本号督众军镇东关。事平,复为卫尉。既而义阳入魏,司州移镇关南,以绍叔为司州刺史。绍叔至,创立城隍,缮兵积谷,流人百姓安之。性颇矜躁,以权势自居,然能倾心接物,多所举荐。士亦以此归之。征为左将军,至
7、家疾笃,诏于宅拜授,舆载还府。中使医药,一日数至。卒于府舍。帝将临其殡,绍叔宅巷陋,不容舆驾,乃止。诏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谥曰忠。绍叔卒后,帝尝潸然谓朝臣曰:“郑绍叔立志忠烈,善必称君,过则归己,当今殆无其比。”其见赏惜如此。(选自梁书,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使卒至,左右惊散 卒:士兵,士卒B众咸称之 称:称赞C帝甚亲信之 信:相信,信任D缮兵积谷,流人百姓安之 兵:武器,兵器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郑绍叔对梁武帝“忠烈”的一组是( )绍叔独驰赴焉及帝为雍州,绍叔间道西归独固请愿留绍叔忠于事上,所闻纤豪无隐士亦以此归之善必称君,过则归己A
8、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绍叔做本州从事史的时候,州的刺史萧诞因为弟弟的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只有郑绍叔一个人护送灵柩,受到了大家的称赞。B郑绍叔事梁武帝无二心。梁武帝被免去司州之职,准备回到京城之时,辞退遣散宾客僚属,郑绍叔坚持要求留下。 C郑绍叔的性格很是拘谨而急躁,往往以权势自居,但是能够真心地待人接物,对人才也多有举荐,士人多半因此而归附于他。D郑绍叔被征召为左将军,但因为病重,只能在家里接受诏书,皇帝还派人一天数次到他家里为他治疗,死后,梁武帝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卿才幸自有用,我
9、今未能相益,宜更思他涂。(5分)_(2)善必称君,过则归己,当今殆无其比(5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答:_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此情可待成追忆?_。(2)_,他生未卜
10、此生休。(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_。(4)念去去,千里烟波,_。(5)羽扇纶巾,谈笑间,_。(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7)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8)想当年,金戈铁马,_。(9)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0)_ ,最难将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剃脑袋赵新我小时候理发不叫理发叫剃脑袋:村子里不管谁的头发长长了(当然他得是个男人或者男孩儿),一律要拿刀子剃,一律要把脑袋剃得精光精光。剃的过程很简单:在锅里烧上两瓢水,水热了,舀到脸盆里,把头发来来回回洗一洗,然后往墙根里一坐,给你剃脑袋的人就下了刀子。他们手里的刀子都是铁刀
11、子笨刀子,刀背又厚,刀刃又钝,那不是剃而是刮,咯吱吱,咯吱吱,一刀一刀挖下去,疼得入骨,疼得钻心! 我是村里最怕剃脑袋的人。看见有人剃脑袋,我就想到了杀猪,猪被杀死之后要用开水烫,然后把毛刮下来,露出白嫩的肚皮和脊梁,和人剃脑袋有些相仿。 可是害怕剃也得剃呀,想躲也躲不过去呀! 1947年我长到了八岁。那年夏天我该上学了。 爹知道我害怕剃脑袋。爹和我商量说:二小,眼看你要上学了,把你的脑袋剃剃吧! 我说不剃,剃脑袋和上学有什么关系呀! 爹说:剃剃看着清秀啊!你三个多月没剃脑袋,看着像个闺女啦! 我说闺女就闺女,闺女人家也让上学! 爹说:二小,是学校的老师让你剃脑袋的;老师说给我好几回啦,你剃不
12、剃? 我含着满眼的泪水和爹达成了协议:第一,剃;第二,要请村里的赵清水大叔剃。清水大叔是剃头高手,赫赫有名,全村子人都说他的刀子快,刀法好,下手轻,剃脑袋一点儿都不疼,还很舒服;第三,剃的时候爹要在旁边守着我,给我壮胆,因为四十岁左右的清水大叔个头魁梧,方脸大眼,威风凛凛,嗓门洪亮,往他跟前一站,我有些胆小! 爹一连请了三次,才把清水大叔请到我们家里。爹悄悄地告诉我,清水大叔很不愿意到我们家里来,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也要点名让他剃脑袋,他剃得过来么?你们有多么了不起?爹告诉我一会儿剃脑袋的时候要和清水大叔配合好,人家怎么说,咱就怎么做;人家是白给咱剃,咱不能挑鼻子捏眼爹一言未了,清水大叔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01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