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有限公司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语文试题(8-29)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有限公司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周练语文试题8-29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 晋中市 高中 有限公司 2020 2021 学年 上学 期周练 语文试题 29 WORD
- 资源描述:
-
1、和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周练1语文试题考试时间:65分钟 总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
2、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
3、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
4、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
5、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 “别趣”。(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B杜甫认为七绝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C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D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6、)()A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B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C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D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5分)()A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B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D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
7、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
8、点水、游而不学,很难达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材料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
9、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
10、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
11、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约占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B中小学生假期
12、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6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二、语言表达(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深入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诗歌中的“逸乐”也非常明显。“逸乐”为何?大多是对现实的不满,对艺术的 追求,对人生短
13、暂及时行乐的应对。当代诗歌也毫无例外,逸乐精神俯拾皆是。( ),一种小资化的诗歌生活的建立和 。逸乐精神的诗歌,迫使和导引更多的诗人往这个方向前行。前行的结果,是使当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并不那么都有“坚实的质地”。它的根源在于整体精神的下滑,许多人借诗歌来寻求 或安慰。但诗歌是难的,是一种百思不得其法的艰涩的进入和攀升。它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提升,同时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这也就是,当你刚刚写作,是你的“内心”在支持诗歌前行,但到一定程度,是诗歌在 你、圆满你,让你获得无上的智慧和福德。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14、是(5分)()A纯洁 大张旗鼓 寄托 成全B纯粹 大行其道 寄托 成就C纯粹 大张旗鼓 寄寓 成全D纯洁 大行其道 寄寓 成就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A但这种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更多地从诗歌的背后折射出B但更多的这种诗歌的背后的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出C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出D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折射出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A它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B它不仅仅是“
15、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提升,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C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创造和寻找,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D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研究显示,正常状态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动15 -20次,医学上称之为瞬目反 应。每次完整的瞬目过程中,上、下眼睑闭合,覆盖眼
16、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 角膜和结膜表面,以保持他们的湿润,并使眼球得到0.2秒的休息,所以_。但是,现在的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刺激,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至少减少一半。电子屏幕源源不断地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_,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这就会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泪液蒸发增多。所以,_,眼睛持续睁着,会影响眼睛的健康,我们的眼睛会更容 易患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的眼部疾病。11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都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必须诚实守信,不允许老师以任何形式剽窃他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17、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占用他人的东西,如果引用了他人的话,就要明确指出,要是不加以说明,就被认为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就发生过一起老师讲课引用别人的话而没有加以说明,因而被撤职的事情。这位老师是新受聘到波士顿大学并刚担任传播系主任的十分有名的教授,他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因刚讲完这句话下课铃就响了,所以来不及交待出处就下课了。一位学生把这个情况向校长作了反映,结果,面对校长的询问,这位老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立即提出辞职。后经多位老师的挽留,学校才在撤销其系主任职务之后留下了他。这位教授在第二天上课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学生就自己的失误作出道歉。试写出这件事情对我们治理学术界
18、剽窃之顽疾的三点启发。(不超过30个字)三、文化常识: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20分)1、贱妾,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刘兰芝的自称。卿,古代夫妻、朋友间的爱称,文中是焦仲卿对妻子刘兰芝的爱称。(_)2、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亦指束发,古代男子18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_)3、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的男子。(_)4、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_)5、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_)6、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或停顿处。“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
19、的停顿。(_)7、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使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_)8、大夫:古代官名。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学问者的通称。(_)9、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称山的北面或水的北面为“阴”。(_)10、庐冢:庐,屋舍;冢,坟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屋舍,亦作“庐墓”。(_)11、“浮图”和“庐冢”在本文中指和尚和寺院。(_)12、古人称呼对方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
20、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_)13、东向坐:古人讲究座次,且堂室有别。堂上以坐北向南为尊,反之为卑。室内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为坐东向西。(_)14、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_)15、季父: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孟、仲、叔、季。(_)16、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的仪礼和记载周代官制及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周礼。(_)17、礼记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_)18、“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_)1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04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人教部编版】(名师测控)年九上语文第二单元达标测试课件(含答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