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备课参考.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参考资料1、 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 闻一多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县人。 1913 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刊、 清华学报编辑。 1919 年积极投入五四运动,担任学生会书记。 1919 年开始写新诗。 1922 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珂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并研读外国文学。 1923 年 9 月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国内出版。 1925 年 7 月,不堪种族歧视,愤然回国。归国后在北京艺专任教务长,开始了教育工作。 1926 年 4 月,与徐志摩共同主持晨报副刊的诗镌。 1928
2、年 1 月,第二部诗集死水出版。不久,与徐志摩等共同创办新月杂志。 1928 年以后,闻一多先后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 1946 年 7 月 15 日下午,在西南联大教授任上,因投身民主运动,被统治者当局暗杀。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斗士三种身份于一身。他著作甚丰,有闻一多全集四卷和闻一多诗全编等留世。 早年作为新月派的主要诗人,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 (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 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独特贡献。 (2) 基本解读。 死水作于 1926 年 4 月。此时,诗人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目睹国内“死水”般的
3、现实,十分失望。在国外的时候,诗人曾热情地讴歌“如花的祖国” ( 忆菊 ) ,而现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腐败破落、满目疮痍。这一切令诗人痛苦不堪,他时刻在心底里叫喊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 据说,直接引发诗人的灵感并写下死水的,是这样一件事:在北京二龙路一带,诗人看到了一沟臭水,由此联想到中国的现实,眼前具体的景象与心中忧愤激昂的诗情相接通,于是写下 ( 死水 ) 一诗。 死水反复写一沟叫人绝望的死水,以此来比喻现实的黑暗。面对这样一沟“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死水,诗人主张“爽性”向它“破铜烂铁”, “剩菜残羹”,让死水给丑恶去开垦,看它能滋长出什么结果来。铜绿锈出的花,只
4、能是“恶之花”,不论它怎样地绿成“翡翠”,锈出“桃花”,织成“罗绮”,蒸出“云霞”也只能是一种病态的美丽。诗人以丑恶为描写对象,却写出了一番似乎是“美”的景观,包含了多层意思:首先是对畸形、怪异的现实的暴露,其次是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军阀统治者的斥责,再次是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事物早日灭亡的愿望。 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必须具有“三美”。死水便是他这种理论最满意的一次试验。首先,在韵律方面,这首诗各节大体押 a b c b 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 ( 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 ) 构成。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其次,读着这首诗,一幅幅画面接踵而来。 死水的用词十分讲
5、究,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再次,诗的结构整齐。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像一块块严正的方阵,富有建筑美。闻一多对新诗格律化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3) 问题探究。 死水用“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等意象描写一沟叫人绝望的死水,对这种以“美”喻丑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朱自清的观点,认为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让丑恶事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因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 绝望才有希望” ( 闻一多全集朱序 ) 。一是蓝棣之的观点,认为“既然美开垦不出这沟死水,那么,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也就是说,既然他所认
6、为的正确的有效的理论方法拯救不了这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让他认为是不正确的无效的理论方法去试试呢 ? 这是说绝望可能给闻一多带来一个转机” ( 中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卷 ( 下 ) 第 777 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 。无论如何,闻一多的这种写法,明显地受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思想的影响,以“美”喻丑,使丑更加触目惊心。可引导学生,讨论一下死水的这种笔法的用意,或让他们说说同意哪一种观点。 再别康桥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
7、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 轻轻 ” “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 1. 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 1920 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8、。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 年 11 月 6 日,地点是中国海。 7 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
9、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 内容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
10、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参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见语文读本第三册),可知这所谓 “ 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那榆树浓明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人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
11、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人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
12、,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鉴赏要点 1 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 “ 西边的云彩 ”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
13、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 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2. 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A版课件:专题九现代文阅读Ⅰ&实用类 —方法技巧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