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1 草原.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秋六上语文教案:1 草原 2022 年秋六上 语文教案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 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23个字,会写36个词语。语言积累能积累并抄写优美的词句,背诵相关段落。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过故人庄四首
2、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理解能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书面表达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了解分号的用法。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1 草 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
3、情深”。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2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查找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激情导入,揭示课文题目1观察并领悟单元语文
4、要素。(1)观察:请认真观察第一单元篇章页上的插图中画了些什么,自由朗读插图上面的文字。(2)推想: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和习作的要求?(3)交流: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4)齐读插图上的文字。2激情导入: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课件出示草原的照片)大家猜猜这是哪里?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
5、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吧!【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以教师展示的草原的照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课件出示: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礼貌拘束热乎乎举杯感人会心微笑豆腐稍微陈巴尔虎旗(1)学生自由认读。(2)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3)学生根据音、形、义
6、识记字形。(4)指导书写“毯”“腐”等字。教师指导:“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腐”字中的“广”的撇包住“付”和“肉”。(5)识记文中常见的多音字。课件出示:蒙古包(mn)好客(ho)同行(xn)似乎(s)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学生齐读这些词语。3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草原的。(板书:景物、人情)【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识字、写字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板块三合作研读,品味感悟1引导探究:
7、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并写上批注。2自主朗读: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将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合作研读:读完第1自然段,大家对草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板书:美)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4(出示课件)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这句话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那么”,表达了作者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2)比较词语:“清鲜”能否换成“清新”?“明朗”能否换成“晴朗”?为什么?(不能。
8、“清鲜”突出“鲜”,表明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3)课件出示草原的图片: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4)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对草原的赞美,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5)启发思考:句子中哪些是写景的?(那里的天那么明朗)哪些是抒情的?(使我总想满心的愉快)(6)总结写法:写景融情。(板书“写法:写景融情”)5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35句话。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1)引发想象
9、:“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一碧千里的草原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2)品词析句。“茫茫”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一碧千里”是因为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并不茫茫”是因为“四面都有小丘”。)“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品“绣”之妙,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3)感受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那奇丽的风光吧!(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的短视频)(4)齐读句子。6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中的第68句话。课件出示:那些小
10、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自读思考:哪一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来。(2)交流理解:指名朗读写景的句子。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渲染”和“勾勒”吗?(“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
11、轮廓。)(3)品味感悟。怎么理解“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翠”是什么颜色?(绿色)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前面写了“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写“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轻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4)学法点拨: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5)类比联想:齐读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语文要素引导:“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给
12、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给骏马和大牛又带来了怎样的乐趣?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最想做什么?(6)讨论写法: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丽的景色常常引发特别的感受,作者在描绘草原美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草原。)(7)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7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老舍先生笔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丽的草原风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