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 哈密市 第十五 中学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 资源描述:
-
1、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作“无
3、为”;用一个字来说,叫作“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
4、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5、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会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
6、,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做了必要的补充。二、古文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三篇短文,回答后面问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3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论语微子)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植其杖而芸 B风吹草低见牛羊C使子路反见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傲慢,后来又热情地接待子路,这是因为他想展示宁静、团聚的田园生活给子路看,证明隐居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好。B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招待完子路后,接受了的孔子思想,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D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也不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
8、极的。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畜,或称“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B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C“儒学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论语。D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3分)“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
9、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8、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以能田猎也 B今王鼓乐于此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故燕王欲结于君9下列句子中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妻曰:“良人者,所仰望
10、而终身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养生丧死无憾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10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D孟子“与民同乐”是希望统治阶级关心人民疾苦,其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快乐的生活。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答: (三)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16分)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
12、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1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3、3分)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 的 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
14、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译文:_(2)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译文:_三 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
15、,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展现了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
16、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鹓鸾栖息于枳棘,燕雀却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诗人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反映现实。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试作简要概括。(6分)答: 四、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每空0.5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 , 。”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 , 。”(2)在论语中孔子感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 , 。(3)庄子提出了逍遥自由,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的三种:,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 , ”,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5) “ ,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
17、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他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6)李煜虞美人中开篇一问句“ ”,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也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绝望。(7)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水军南下的情形是“ , ”。五、语言文字知识及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当下流行歌坛中国风盛极一时,这些歌曲常常借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令歌迷 。此外,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例如东风破。这些语法现象在古今诗词创作中 ,但运用密度如此之强却并不多见,原来受众的阅读习惯
18、被彻底颠覆了,于是形成了新鲜的感觉。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继周杰伦之后,王力宏、胡彦斌、后弦等一众歌手纷纷 ,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歌坛你行我效,大量作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蔚为大观,甚至呈现泛滥之势。( ),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风歌曲中的小部分而已。作品质量 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耳目一新 屡见不鲜 效尤 良莠不齐B耳不旁听 俯拾即是 效仿 良莠不齐C耳目一新 屡见不鲜 效仿 参差不齐D耳不旁听 俯拾即是 效尤 参差不齐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