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晚练手册第56天-备战2023年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晚练60天(原卷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晨读晚练 手册 56 备战 2023 新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60 原卷版
- 资源描述:
-
1、新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晨读晚练手册第56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青玉案元夕)情境默写(1)青玉案元夕中用“( )”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2)青玉案元夕中“( )。( ),(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十五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3)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 )。” (4)青玉案元夕中“( ),( ),( )”生动地展现了元宵整夜百乐齐鸣、花灯炫目的热闹景象。(5)李彦宏创立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之名源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
2、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而第三境,则取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即:( )。( ),( ),( )。二、识记常见的成语1、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语出崔颢黄鹤楼。杳,见不到踪影。2、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3、越俎代庖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语见庄子。俎,祭器;疱,厨子。 4、义无反顾(褒)为正义而勇往直前。5、抽薪止沸抽去锅下的柴草来停止锅里开水的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比喻方法不彻底。)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出现
3、,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7、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正例】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人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表示极其敬仰之意。9、一尺水十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10、糟糠之妻不是指长得丑陋的妻子,而是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三、识记常见的文言文实词1、质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质疑问难:质:提出。提
4、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质而不野: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2、治励精图治: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长期安宁。四、识记易混淆的古代文化常识1、四夷、中国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按族划分,不按地区方位划分)泛指外族、外国。即东夷、西戎(氐、羌)、南蛮(越、巴、蜀)、北狄(胡)。两两对举时指四方少数民族。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
5、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又称“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在文言文中指中原。2、服阕、起复服阕:又叫服除、终丧,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阕终了。起复:明朝以前,又称夺情起复(夺情、夺服),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丧未满而奉召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参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副官代理。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降官后又复职。五、文言文短篇断句翻译魏徵论隋炀帝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61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