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密市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数罟(c g) 懵懂(mn) 新正(zhn) 槁暴(p)B. 霜鬓(bn) 饿莩(pio) 间或(jin) 靛青(din)C. 养生丧死(sng) 朱拓(tu) 吮血(shn) 木直中绳(zhng)D. 陈抟(tun) 孝悌(t) 监生(jin) 宵柝(tu)【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A.新正(zhn)zhng;C.朱拓(tu)t;D.监生(jin)jin。故选B。
2、2. 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 盛装丽服 蛇鳝 信手拈来 芳草萋萋B. 靛青 蓼蓝 一曝十寒 忧愁暗恨C.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毕恭毕敬 汗流浃背D. 磨砺 再接再厉 哀声叹气 黄芦苦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A.盛装丽服妆; B.忧愁暗恨幽;D.哀声叹气唉。 故选C。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B. 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C. 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
3、,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在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D. 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指儿子。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高抬贵手: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与句意不符。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
4、是( )A. 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衡量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B. 针对一些特殊群体,特别是年龄较大、不便外出的高龄老人,北京市推广了一套在家就可以锻炼的健身操。C. 杨绛先生一生钻研文学与翻译,精通多国语言,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堪称典范的中译本。D.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引起了国际桥梁界的髙度关注,吸引了许多一流的专家和团队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不合逻辑,“高低”与“多大”两面对一面,应将“有多大”改为“的大小”。C项,“被公认为堪称典范的中
5、译本”成分赘余,“被公认为”和“堪称”重复,应去掉一个。D项,“吸引了许多一流的专家和团队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句式杂糅,可去掉“吸引了”;“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成分残缺,在“质量顾问”后加“的工作”。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
6、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
7、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医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合理同”,密切关联。医道作为天道与人道在自然与人之间的体现者和践行者,从知行合一的实践层面把天道与人道中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因此,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
8、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防治理论和实践方法。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在周易中探索导致疫病流行的原因,注意到气候、饮居和疫病的关系。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下,从整体上来论述医学,它不仅把人本身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提出“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治疫病的思想。东汉名医张仲景著伤寒论,总结出一套认识疫病的理论,根据病情的变化制定不同治法,开创了中国医药对疫病的辨证施治方法。之后,经过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努力探索,至近代已
9、初步形成一个认识和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防疫抗灾、救黎民百姓于病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15 版)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道、人道、医道合一使得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B.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医道的核心,促进了中华医道观的形成,并具体指导了中国
10、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C. 天道与人道中的许多抽象理念要通过医道在实践层面加以体现,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D. 周易在探讨疫病流行的原因时,注意到其与气候、饮居的关系,此即医道与天道、人道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解释“疫”的含义发端,指出中华民族在同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B. 文章中间四段集中论述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影响。C. 文章指出医道与天人合一思想“道和理同”,对理解天道和人道思想十分重要,但在探讨时却忽视
11、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D. 文章最后一段阐明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与创新对于今天抗疫的重要意义。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B. 经过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探索,中医形成了应对疫病的理论体系。C.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 中国传统医学观不仅关注医术,而且重视医德,这对我们现代医学观有重要启示。【答案】5. D 6. C 7. C【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
12、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选项曲解文意。 B项,“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说法有误。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不能对中国医学提供具体指导。C项,“因此只要了解了医
13、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
14、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忽视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说法有误。是为国为民服务的两种重要途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观念里“良相”“良医”于国于民同样重要,
15、但不能由此得出“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悬壶济世”指医德,“经纬治国”指谋划、治理国家,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故选C。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
16、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8.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 吃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句是( )A.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
17、的。B. 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 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 使天下百姓归顺。C.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D. 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答案】8. B 9. A 10. B 11.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
18、走了。(2)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 “食”,名词,指食物。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王道之始也: 之,助词,的。A.之,助词,的。B.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桑树之,之,代词,代五亩大的宅地。C.之,代词,代那个人。D.之,代词,代这种情况。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能力。B.“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国君就能够为王, 使天下
19、百姓归顺”的条件。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2)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检:检点,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莩,同“殍”,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岁、年成。【点睛】参考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
20、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
21、,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逢故人杜牧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悲”看似反常却真实。B.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C. 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D. 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13. 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22、【答案】12. C 13. 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 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技巧能力。C项,“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错误。本诗颈联“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是说二人相逢正在伤心之时,更何况又恰逢落花之际,可谓悲上加悲,此处的情感是悲伤而不是惊喜。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说说诗歌中“悲”的体现,“哪些方面”暗示考生,要分点作答。从诗歌标题“逢故人”可知,诗人与友人是分别后的相逢,而从收敛“年年不相见”可知,应该是别后多
23、年未见,这是引发悲伤的原因之一。从颔联“嗟君发似丝”,嗟叹头发似丝,这是感叹年华已逝,容颜已老,这是引发悲伤的原因之二。结合颈联“况值落花时”可知,二人相逢在暮春时节,面对落花飘零,怎能不悲?这是原因之三;结合尾联“人间忽忽期”可知,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忽忽”是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这是原因之四。14. 名篇名句默写(1)飞湍瀑流争喧豗,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3)_,潦倒新停浊酒杯。(4)_,塞上风云接地阴。(5)画图省识春风面,_。(6)_,相逢何必曾相识。【答案】 (1). 砯崖转石万壑雷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江间波浪兼天涌 (5)
24、. 环珮空归夜月魂 (6). 同是天涯沦落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砯、崖、壑、知、繁、鬓、涌、珮、沦。四、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卖书刘立勤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县中门口遛遛。那里有一个书摊,我喜欢看书摊上有没有我喜欢的书,也喜欢和卖书的老李拉呱几句闲话。老李好像是陕北人,亦或是山东人,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老李是邮电局的职工,说着一口外地话。几十年都没有改变他的乡音,几十年也没有改变他的行当。几十年里,他都用那外地话卖着从外地进来的花花绿绿的书。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从他书摊杂志的多寡,能够看出书
25、籍的流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书籍一统天下,间杂着一些娱乐杂志;世纪交替前后,文学屈居第二,家庭读者等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故事类的杂志书籍又占领了大部分的地方,娱乐类书籍又靠了边。认识老李的时候,我刚刚在一个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那时候穷呀,记得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可我却喜欢读书。一年总有几个周末,我会骑着自行车专门到县城买书。那时候县城不大,却有十多家卖书的。有的是书报亭,有的是店铺,只有老李在县中门口摆了一个书摊。别人家的书大多高高的挂在墙上让人仰望,只有他的书摆在那里让人挑选阅读。不过,老李很忙,在他那里买书的人很多。老李进的图书很多,杂志也很全,我在翻阅那些图书时,忍不住
26、圪蹴在他的书摊前看起来,忙碌的他也不催促,偶尔还会把自己的小凳子让我坐着看。坐着看书的感觉真好,就像饥饿的汉子走进了免费的餐厅,大快朵颐而不知羞惭。太阳终归要西下,我也终归要回家。专程进城为了买书,而我又没有多少钱,每次只能买上三五本书。常常是把书拿在手上,才发现钱不够。正在尴尬之际,老李操着重重外地腔说,你先拿走吧,下次来了再补上。其实,老李并不认识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来,看看他信任的目光,我不敢辜负他的好意,还是把把书拿走了。路上,我听说老李卖书挣了不少钱,还买了单元楼。我默默的期盼老李挣更多的钱,卖更多的书,我有读更多好书的机会。然而好景不长。不几年,我也来到县城工作,县城繁华
27、了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城里的书摊已经所剩无几了。书店萎缩了,原来的报刊亭全部拆除,原来卖书的门市部要么改行卖烟酒,要么卖时装,有的甚至改作了发廊,有的改卖教辅资料,专门卖杂志和文艺书籍的书摊只有老李一家。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一道风景了。我以为老李的生意会好起来,可老李说生意越发的难了。老李本来的书摊有两张钢丝床,现在只有一张床了,文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娱乐杂志也江河日下,只有读者故事会还在勉力维持。熟悉的成人越来越少,主要客户是一些上学的孩子。老李显得很清闲,常常是茫然地看着街上忙忙碌碌的行人。我也很少掏钱买书了。上班下班的时候,习惯性喜欢到老李的书摊看看,喜欢和老李说说闲话。遇上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881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