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19 诗词五首.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版 语文 下册 教案 19 诗词
- 资源描述:
-
1、19诗词五首1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老的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的字词,相互解答。2教师根
2、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
3、感知。(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
4、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要点如下:(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
5、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却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3)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着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
6、是怎样的?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要点如下:(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先自由朗读一遍,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四、导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1)题目应该如何理解?(2)从首
7、句中提到的“朝奏”“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鲜明的对比,你能够想象到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3)说说你对第6句诗的理解?(4)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要点如下:(1)这首诗在基本事实上可谓直陈其事,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却很大,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一腔悲愤。(2)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3)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
8、都的眷顾与依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4)该诗描写了诗人在贬谪潮州途中的困顿并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4学生齐读全诗。五、导读咏煤炭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2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
9、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3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六、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首诗,了解了三位诗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七、布置作业1课下查找资料,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凉州词、于谦的咏石灰,并将名句抄录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