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张甸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姜堰市 中学 2011 2012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试题 语文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江苏省姜堰市张甸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总分:160分 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横行/蛮横 强制/差强人意 风尘仆仆/前仆后继 B.靓女/靓妆 接济/济济一堂 数见不鲜/鲜为人知C.请帖/字帖 晕车/头晕目眩 擢发难数/间不容发D.绯红/绯闻 思量/量体裁衣 草长莺飞/飞短流长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问责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问责制度是一个国家反腐倡廉和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
2、志。 B. “河套人”的生存年代经考古确认大幅度提前,一下子跃居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所知生存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 C.近年来,国内有的高校也受到奢侈风气的影响,大修豪华办公楼,某高校仅三层的餐厅,也安装了观光电梯,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和极其恶劣的影响。 D. “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3阅读下面文字,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博客精神。(4分)博客中没有永远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永远的下里巴人,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尊重每种声音,尊重每个个体,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既然要容忍各种声音,就得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
3、,你可以与不同的观点进行争鸣,也应该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好的博客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操守,鄙视低级趣味的内容。在当今喧嚣浮躁、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博客的主人是坚持原创思考的一群人! _,_ , , 4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像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还为后人留下许多名句佳作,如我们熟悉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5分)(1)材料所引诗句的作者是 ,他是唐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2分)(2)重阳节时,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远足活动,请你以组织者的口吻拟写一段话,概括此次
4、远足的意义,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
5、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
6、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常平:官仓名。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6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自是外户不闭 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巩先期区处猝集A B C D7下列对
7、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8、)(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4分)(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分)(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阳月:指农历十月。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南朝梁时
9、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2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 滕王阁)。 (2)我欲因之梦吴越,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 客至) (4)斜月沉沉藏海雾,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 ,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 (高适燕歌行) (7) ,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8)千寻铁锁沉江底, 。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五、现代文
10、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夕阳爱情 江慧妍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原本前途无量,但因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 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她微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
11、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 镇第一名。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小时候,我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莲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接住母亲的脖子。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突然,母亲一脚踏空,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母亲不知
12、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问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然而,母亲却不肯走。母亲说:“女儿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