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 宜昌市 中学 2016 2017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宜昌市夷陵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教师: 雷冬梅 审题人:邓少平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图
2、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且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
4、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1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
5、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2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6、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
7、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
8、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C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D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诸侯政绩;三十世家,记诸勋贵兴亡;
9、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 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C.彀(gu),张满弓,孟子告子上中“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就是这个意思。本文“彀者”是指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D.中国古代有四种常见纪年方法:天干地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赵王迁七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
10、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7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来源:学#科#网Z#X#X#K(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11、(5分)(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11分)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释: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6分)9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处。(5分)(三)名句名篇
12、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 , 。(2)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3)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天人交战的“盗火者”王龙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
13、,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戊戌维新
14、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
15、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467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