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 最大的“书”人教新课标 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19 最大 新课
- 资源描述:
-
1、最大的“书”教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
2、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
3、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
4、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知识与技能:“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
5、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生字,熟读全文,积累词语。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间对话,体会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及表达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培养从小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二教材分析最大的“书”,一文记述了爸
6、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测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课文精炼富有趣味,并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是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贴近生活。本文将地质知识融入到课本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带着感情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知识的好奇和对大自然的热爱。2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体会在对话朗读中引发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四教学难点 理解第十自然段的含义,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五教学准备: 1了解岩石的相关知识,搜集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2准备岩石、化石图片等。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
7、,你们见到过最“大”的书吗?看到这个问题你会想些什么呢?(出示课件2)1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2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3我想知道最大的“书”里面有什么知识?4我想知道“书”字为什么加引号?老师很欣赏你们,你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就让我们和川川一同寻找答案吧!板书:最大的“书”。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 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认读生词:(课件3)地质 勘察 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 脚印 泪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互相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自己的识记方法,并分享给同学。可以利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