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 单元 教案
- 资源描述:
-
1、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第七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了传统戏曲京剧中
2、“马鞭”“亮相”等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二、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2.单元知识结构:本组教材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文言文二则中,伯牙
3、鼓琴表现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月光曲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三、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语言运用: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4、,体会艺术之美。审美创造: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2.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2、文言文二则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语言运用: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思维能力: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
5、讲的道理。审美创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2. 学习重点难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课前朗读,感悟友情2.谈话导入,走进课文3.读通读顺,感知课文教师活动: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谈一谈你的体会。2.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3.出示课题。4.出示课文课件5.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
6、学生活动:1.友谊是珍贵的。2.学生介绍文言文相关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3.齐读课题两遍4.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5.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 活动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环节二:小组合作,理解文意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2.小组合作,理解文意。3.练讲故事,言语实践教师活动: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
7、同。师示范: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教师小结2.小组合作,理解文意。3.练讲故事,言语实践(1)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时补充。(2)教师巡视,小组内练讲故事。(3)班内展示。教生共评学生活动:1.学生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琴”指的是古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刚才。“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值得。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3.(1)小组成员汇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
8、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3)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活动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环节三: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1.丰富内容,拓展课文2.拓展延伸3.积累背诵教师活动: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
9、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3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4.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5.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6.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学生活动: 1.生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
10、惜吗?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3.生读:“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如: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5.如: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地位太过悬殊。6.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活动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
11、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5.作业设计:基础:书写生字、词语巩固:尝试背诵课文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6. 板书设计:伯牙鼓琴千古知音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绝弦锺子期听 巍巍 汤汤 死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2、文言文二则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语言运用: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思维能力: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审美创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
12、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2.学习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揭示课题,理解文意1.导入课题,简介作者2.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活动: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2、释题。3.了解戴嵩。4.简介作者苏轼。5、师范读全文。指导课文朗读。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6.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
13、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学生活动:1.根据提示,生尝试解释题目。“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2.生解释题目的意思。3、介绍戴嵩。戴嵩是唐代画家,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5、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6.学生面向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朗读时,认真倾听,客观评
14、价。活动意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得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环节二: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理解文意。2.借助注释,复述故事。教师活动:1.小组学习要求:(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2.请小组成员汇报。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活动:1.小组内交流字
15、词句的含义。“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读ho,是喜爱的意思。“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2、学生汇报。3、学生复述故事活动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环节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1.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教师活动:1.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
16、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3. 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4.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5.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学生活动:1.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2.表现: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3.学生自由读文,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4.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5.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17、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活动意图: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5.作业设计:基础:背诵课文巩固:同桌互相讲故事提升:写一写生活中这样的事例6.板书设计书戴嵩画牛拊掌大笑 尤所爱牧童斗牛图处士谬也 (掉尾而斗) 然之“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3.月光曲课型:新授课时
18、: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语言运用: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感悟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力。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热爱人民。2.学习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
19、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1.音乐导入,揭示课题。2.自由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理解结构,引导分段教师活动:1、同学们,请听月光曲。2、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 3、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学生活动:1、听曲子说感受。2、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3、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并反馈。活动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
20、旨在使学生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安排,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有好处。环节二:学习38自然段教师活动: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请默读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1.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活动意图: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
21、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环节三:进行联想教师活动:1.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2.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学生活动:1.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2.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活动意图: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叹贝多芬的演奏记忆高超,理解音乐和美术都是另一种语言。5.作业设计:基础:书写生字、词语巩固
22、:熟读课文提升:思考课后练习题6.板书设计:10、月光曲走近茅屋贝多芬 弹奏一曲 有才华、有爱心即兴创作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3.月光曲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语言运用: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感悟艺术
23、带来的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力。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热爱人民。2.学习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教学准备:PPT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音乐导入教师活动:1师:月光曲响起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2.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学生活动:1.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2.学生想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活动意图: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
24、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环节二:教学910自然段内容。教师活动:1.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出示选择题)月光曲的曲调是( )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2.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3.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4.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1.生:我选择A。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