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2

类型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87001
  • 上传时间:2025-11-02
  • 格式:PPTX
  • 页数:72
  • 大小:2.56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2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五代 史伶官传序 课件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前 自主学习资料助读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写作背景五代(907960),时代名,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社会得到了暂时的相对稳定。然而紧接着,统治者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日益扩大。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至,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借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知识链接“议”“序”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作名词时,“议”是建议的意思。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的书或文的内容。基础梳理字音识

    3、记(1)伶官()(2)契丹()(3)锦囊()(4)沾襟()(5)仇雠()(6)勖勉()(7)溺()(8)逸豫()lnqnnjnchu xny y古今异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_今义:_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_今义:_人的作为。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官名,泛指一般属官。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_今义:_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_今义:_在前引路、开路。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以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结果。表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动词,背,用背驮东西动词,背弃,辜负动词,支撑动词,失败动词,看动词,回头望动词

    4、,拜访动词,顾惜,顾忌副词,只是,但动词,归附,归属动词,归宿,结局动词,归依动词,聚拢动词,归还动词,返回,回家名词,祸患,灾难动词,忧虑,担忧动词,包围,围困形容词,疲乏,疲倦形容词,窘迫形容词,贫困,贫乏形容词,强盛,兴盛动词,以器装物形容词,高,显要形容词,茂盛形容词,众多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3)仓皇东出()在前面在夜里向东2名词作动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3)函梁君臣之首()(4)抑本其成败之迹()推其根本订立盟约用匣子装探究,考察3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4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5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成功的消息使兴盛;使灭亡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特殊句式1判断句(1)梁,吾仇也()(2)此三者,吾遗恨也()(3)自然之理也()“也”表示判断“者,也”表判断“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盛以锦囊()(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3)而告以成功()(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被动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以锦囊盛”即“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即“而以成功告”即“夫祸患常于忽微积,而智勇多于所溺困”“为”表被动课堂 思考探究整体感知结构图解主旨探微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任务探究任务一 理解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文章以问句作结,有何作用?【答案】总结全文,强调中心主旨,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统治者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本文的论述范围进一步扩大延伸,不仅就伶人谈伶人,由此及彼,加强文章的针对性,引发后人思考;同时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任务二 赏析2文章第3段中,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突出中心论点的?【答案】作者主

    7、要是通过对比论证来体现并突出中心论点的。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其次是通过“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两种观点的对比,孰是孰非,“成败之迹”已显而易见。任务三 探究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国家兴亡虽然也有“天命”的因素,但人起了决定作用。正因人君的依赖和宠幸,宦官才能把持朝政,祸害国家;庄宗继父遗志、勇猛善战而得天下,又因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失天下,得失皆因“人事”。现代社会中,因人为制造的阻碍而难以为继的事

    8、情常见,同样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比比皆是。许多事情因“人事”而改变。“岂非人事”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人”才是事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4对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答案】(1)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巩固封建统治。(2)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

    9、个人的忧劳或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对当时的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白对译课后 巩固拓展素材积累课内素材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收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使子孙百世千世而为王。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对百姓,只知搜刮,而不知休养生息。他严刑峻法,赋敛无度,以致百姓不堪

    10、重负。治理天下靠仁政。仁政就是养民、教民。养民,一要制民之产;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三要取民有制。教民,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始皇不知变易,“仁义不施”,于是导致“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始皇的教训。适用话题“仁政”“以民为本”“创业与守业”“民心”等。课外素材贾谊以自己33岁的短暂的一生,尽心竭力地报效他的朝廷,呕心沥血地侍奉着自己的君主。他的10卷新书、他的3篇过秦论、他的论积贮疏,哪一篇不是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谋献策,竭尽忠心?就连他的死,也是因为梁怀王坠马而死,自己“为傅无狱”!虽然这短暂的一生中有

    11、过得志与失意,遭过升迁与被贬,但贾谊胸中时刻跳动着一颗赤诚的心。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适用话题“以人为本”“责任担当”“人心向背”“行为与结果”等。聚焦高考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考点链接古汉语中,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如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云”“响”“景”,均为名词作状语,意为“

    12、像云一样(集合)”“像回声一样(回应)”“像影子一样(跟随)”;“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退却”;“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削弱”。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一般不直接设置词类活用题,而是将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检测,放在翻译题中进行考查。要准确、恰当地翻译文言文句子,就要熟练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典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

    13、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

    14、。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丧”“亡”均为使动用法)(

    15、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答案】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参考译文】一个人(如果)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以之为贵重之物的,如果拿(它)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竟然用它来换取财物?各位大臣如果能够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大臣)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贪财的人并不

    16、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五品官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他们)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是不刊之论。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

    17、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敬畏天地,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如果明智贤良的人钱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犯错的机会。”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

    18、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说:“灾祸和幸福都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技法攻略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1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了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

    19、能水也,而绝江河。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3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

    20、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1)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它为使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3)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汗牛充栋。6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

    21、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犹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 的 人 或 事 物,经 常 可 以 翻 译 成“以 为”“认 为 是”“把当作”等。如:渔人甚异之。群文阅读导读:作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贾谊从政的时间只有11年,却一再上书皇帝,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主张,其中,有不少是真知灼见。但他一生官职不高,不仅未能被汉文帝委以公卿之任,而且还不见容于一些大臣,甚至被排挤出朝廷,最终郁郁而终。贾谊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悲剧性人物,后世之人公认

    22、贾谊短促的一生是一幕悲剧,但对其人生悲剧酿成的原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命运的恶作剧贾谊的一生看起来像是一出恶作剧。大幕拉开,年轻的贾谊,才华出众,踌躇满志地上场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他才二十出头,就“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就是让他担任皇帝的学术顾问。这时候,他是皇帝身边最年轻的大臣。每次皇帝下令让大臣们讨论国事,那些老臣们张口结舌、口不能言,贾谊却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老臣们一边听着,一边不住地点头,惊讶于贾谊说的正是自己想说的。大家都被这年轻人给镇住了,觉得自己才能比不过他。于是就在一年之内,贾谊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

    23、夫,算是朝廷的中层官员了。太中大夫是掌论议的,也就是后世的谏官。从一介布衣一跃成为朝廷谏官,这样的好事可不是谁都能遇上的,完全是托了贤明皇帝的福。于是这个年轻人怀着对皇帝的满腔感激、对治国事业的热情,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等一连串的合理化建议。大概是这样的改革动作太大了些,皇帝推说自己刚刚即位,不好马上就实行。但他从中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卓越才能,于是提议让贾谊“任公卿之位”。然而,如果命运总是这样顺风顺水的话,谁还会对它保持那种莫名的敬畏呢?它开始撕下笑脸面具,对贾谊露出凶恶的本来面目。年轻人想要冒尖,原本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事关权力之争的时候。面对皇帝的提

    24、议,那些老臣们不干了。他们只用一句话就让皇帝对贾谊似乎浩荡无边的器重与信任化为乌有:“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地域歧视了。那么,“洛阳之人”是在影射谁?洛阳人,年轻,有学问,干过政治且专权或近似专权,汉文帝之前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只有战国时代曾一度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了。苏秦一贯声名不佳。他开始用连横说秦惠王,不行,马上转头以合纵说赵王;怕秦攻赵,暗地里将张仪送入秦,将战火引向他国;在燕国因与燕王母亲私通怕被诛,主动提出去齐国以重燕;在齐国,故意出一些馊主意以削弱齐国,以免对燕国构成威胁。没有立场原则,没有是非标准,为了个人利益,为了眼前利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25、以苏秦暗比贾谊,就将人们对苏秦的厌恶转嫁到了贾谊身上。但最恶毒的其实还在于“专欲擅权”。大臣擅权,就会对皇权构成威胁,甚至最终取而代之。这是所有的皇帝最忌讳的事情。于是皇帝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用他的建议,并将他调出京城,去做长沙王的太傅。我们可以想象,当贾谊接到调令的那一刻,一定如遭到晴空霹雳一般不可思议。人年轻时过于顺利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当他们遭遇第一次稍微严重的打击时就容易趴下。贾谊就是这样。在去长沙之前,他就“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渡湘水时,他想起了也曾被放逐于此地的屈原,如今自己无辜遭贬的处境与他是何等的相似!于是他写下了吊屈原赋,用以吊古,也是伤今、伤己。在长沙,当

    26、一只猫头鹰飞进家里时,由于当地人有“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的说法,他甚至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专门写了一篇鵩鸟赋来化解对那不可知的死亡的恐惧。过了几年,文帝又想起了贾谊,将他召回长安。在一次祭祀之后,文帝就问贾谊鬼神是怎么回事。贾谊滔滔不绝,一口气说到半夜,皇帝不仅不感到厌烦,还把座席向前移动,兴味不减。最后等贾谊告辞,文帝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敢情他请贾谊来不是为了请教,而是为了一比高下的。贾谊以自己的才能又一次征服了皇帝,不久,他就被任命为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命运似乎又开始对贾谊微笑。但这微笑仍然只是下一步打击的前奏。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死

    27、了。皇帝并没有责罚贾谊,但贾谊自己觉得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对不起皇帝的器重,于是想起来就哭。一年多之后,他郁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曾经的天才少年的人生悲剧拉上了大幕,而后世观众们的叹息却绵延不绝。(选自作文周刊,有删改)【赏析】本文从“恶作剧”入手,先写了贾谊的人生巅峰,接着写他好似受到了命运的捉弄,接连遭遇了政治上的打击,最终郁郁而死。文章梳理了贾谊的经历,展现了其短暂而又悲戚的一生,让后世之人嗟叹惋惜!贾谊的悲剧邓忠强洛阳才子贾谊,是西汉文帝时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刚二十出头时,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他先是被“召以为博士”,随后不到一年,又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28、。由于贾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汉文帝还打算把他提拔到领导高层,任公卿之位。然而一些王侯重臣却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楚国大夫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有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三年之后他虽被召回京师长安,但又改派为梁怀王太傅,终未得到重用。于是贾谊一直郁郁寡欢,忧愤成疾,年仅三十三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贾谊被埋没实在可惜,所以历来人们都同情贾谊,对汉文帝有所指责。可是宋代苏轼却写过一篇贾谊论,没有把贾谊之

    29、死完全算到皇帝的账上,而是在惋惜之余,从人才自身的内在原因来分析贾谊悲剧的必然。苏轼认为贾谊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自用其才”。为什么他不能很好地使用自己的才能呢?原因无他,在于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东坡先生在这里提出的“志(志向)、量(气量)、才(才能)、识(识见)”,对于成就一番事业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仅有远大目标,却无豁达大度的胸怀,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审时度势的识见,那么必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到头来抱负理想也将付之东流。贾谊虽不是志大才疏,但毕竟年轻,见识经验不足,再加上有某些不合时宜的毛病,即如苏轼所指出的“狷介之士”,往往性情偏激孤傲、气量狭小,也就影响他不能很好地“自

    30、用其才”,以致不能从容地在那些功臣宿将之间周旋应对,不能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此一来,他的那些经邦治国的好建议又怎能实现呢?其次,贾谊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善处穷”。一个有抱负的人,在顺境下固然可以干得很好,就是身处困境或逆境,也同样能泰然自若地“自用其才”,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人家不重视你,把你晾在一边,甚至你遭到压制、排斥、妒忌、打击的时候,你也绝不灰心气馁,仍然坚持不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看到自身的才干和价值,创造条件,又何愁不能成功?应该说,贾谊被贬官之后,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他一味地沉溺于悲观伤感之中,怨天尤人,终于“自伤哭泣,至于夭绝”,从某种角度上说,简直

    31、是自毁其才。正如苏轼所说:“人一时不被重用,怎么知道终生都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不懂得静心地等待局势的变化和时机的到来,却满腹牢骚,忧愁悲伤,这是自己害自己啊!”看来,贾谊受不了一点挫伤打击,缺乏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概,心胸器量未免过于狭窄。历史上的汉文帝虽是一个作风比较好的皇帝,但他未能善用贾谊,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东坡先生说,如果做皇帝的得到像贾谊这样的人才,就应该知道他们的毛病和不足,从而善待人才、爱惜人才。可见对于贾生的夭折,汉文帝作为有人才选拔权的皇帝,难辞其咎。贾谊的个人悲剧既是一种性格悲剧,归根到底,又是封建皇权窒息人才的社会悲剧。不过话说回来,苏东坡能在古代君权社会那种人才环

    32、境下,看到并指出贾谊自身的问题,着实有他的独到的眼光。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中,虽然早已不存在那种君臣依附关系,但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除了要大力改善人才环境之外,作为人才自身,倘若一时不能天遂人愿,是否应该勇于面对坎坷,笑对人生,来一个“风物长宜放眼量”,多一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多一点乐观旷达的胸襟和远见卓识呢?“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愿苏东坡的这句名言,成为一切人才把握自己、奋发向上的座右铭。(选自学习之友,有删改)【赏析】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令后代文人惊叹并仰慕不已,其人生悲剧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贾谊的悲剧是“怀才不遇”的悲剧,也是“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悲剧。可以说,贾谊的悲剧是时代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成就大事,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坚持才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001.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
  • 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