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核舟记第2课时精品课件(部编版).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级 语文 下册 单元 11 核舟记第 课时 精品 课件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 核舟记精读课文02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5CONTENTS 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课堂小结0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学情回顾分析讨论精读课文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阅读第一部分雕刻材料的微小雕刻内容的丰富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1)径寸(2)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阅读第二部分船舱船头船尾2.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
2、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3.船头三人各有何特点?苏轼和黄庭坚陶醉在书画长卷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豁达放旷的胸怀,其中苏轼表现出长者的慈爱,黄庭坚表现得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
3、,放浪形骸,洒脱不群。4.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等同无楫、有舟子等同无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5.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主题为“大苏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进行了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这只核舟两头尖尖
4、,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核舟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介绍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已经明了,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而苏东坡、黄鲁直、佛印是主要人物,所以先介绍。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所以后描写。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逻辑顺序。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阅读第三部分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
5、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整体探究核舟的设计是如何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想的?(1)苏轼游赤壁,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雕刻家利用桃核“修狭”宜于刻成舟形的特点,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了“泛舟”的主题。(2)以“峨冠而多髯”表现主角苏东坡。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没有指明同游者,雕刻家以自己的想象,艺术地在作品中加上了苏轼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并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为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位置,就突出了雕刻作品的主体部分。(3)游览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三年级语文上册 句子专项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