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7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ppt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87770
  • 上传时间:2025-11-02
  • 格式:PPTX
  • 页数:47
  • 大小:329.84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 202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课件 专题 04 文言文 阅读 内外 词语 推断 方法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语文新题型解析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学习目标【网】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言文语言习惯,用语规律,掌握词语推断的几种技巧。2.积累常用(180个)文言实词词义类型、含义、用法及典型例句。过程与方法结合高考原题解疑命题方法、技巧,了解规律,从而寻找答题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言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培养学生热爱古汉语言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积累常用(180个)文言实词词义类型、含义、用法及典型例句。掌握词语推断的几种技巧。【课前高考精炼】(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

    2、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

    3、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

    4、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答案】A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

    5、)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A项不同,前者读s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为“吃”的意思;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或对称结构分析法。原文: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使动用法)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语法分析法:整句的主语是“圣人”,谓语是“食”,宾语是“之”。从语境看“之”代指前面的“饥者”,“饥者”不可能是“食”的对象,应该是“食”的动作发出者,所以,这里是使动用法(读s),即“让饥饿的人吃饭”。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

    6、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A项不同,前者读s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为“吃”的意思;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或对称结构分析法。原文: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使动用法)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对称结构分

    7、析法:“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二句前后对称,可以通过推测“衣”的含义和用法来解析“食”字。“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常规用法),因为其后带宾语“之”,并且代指“寒者”,即“让寒冷的人穿上衣服”,同理,可以推断“食”的含义和用法。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

    8、同。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短歌行译文: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语法分析法:主语“鹿”,谓语“食”,宾语“苹”,“苹”食一种植物,是鹿的一种食物,所以这里是“吃”的意思。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B项均为“放逐,流放”之意。适用方法

    9、:语法分析法原文: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译文: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语法分析法:主语“汤”,谓语“放”,宾语“之”,代指“夏桀”。“放”为动词“流放”的含义,商汤灭夏,流放夏君桀。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

    10、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原文: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语法分析法:“见”字表被动。“放”字为动词,结合屈原“清白”“清醒”的特点,不被国君容纳,因此译为“放逐,流放”。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11、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原文:咸刈厥敌,靡使(之)有余,何如?译文: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语法分析法:“使”字是动词,“靡”在动词前做副词,表示否定,译为“无,没有”。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

    12、.“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语法分析法:“其旗”即“他们的旗帜”是主语,“靡”在谓语的位置上,做动词,含义是“倒下”。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

    13、“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D项不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原文: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译文: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语法分析法:“悲”是形容词,但其后呆了宾语“之”,属于形容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悲伤”。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

    14、)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原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译文: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语法分析法:“悲”是形容词,受副词“常”的修饰,是常规用法,翻译为“悲伤,悲苦”。【考点突破】一解析新题型“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

    15、的考查点1.能力考查A.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系统的知识板块或体系。B.知识点灵活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不是简单再现,而是知识的迁移。C.知识点的情境理解与逻辑辨析能力。无情境,不高考。备考时也一定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分析、辨析、记忆相关知识点。2.知识点考查A.一词多义首看词性,一般词性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名词:屏障)/王之蔽甚矣(动词:受蒙蔽)词性相同看语境。如: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动词:读s,为“让吃”的意思。主语为“圣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动词:啃食。主语为“鹿”)B.词类活用如:心中常苦悲。形容词:悲伤。景公游于

    16、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形容词为动:为悲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形容词使动:秋风使画扇悲或秋风起画扇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项脊轩志)名词:悲伤的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动词:感叹。C.其他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不再一一列举。二探究新题型“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思路与方法(一)语境推断分析法“无语境,不高考”这句话已成为教育者的口头禅。无论语文学科还是其它如数学、物理等学科,所命试题都离不开具体语境,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展开,其实,离开

    17、了某个具体的语境,词语的某个具体的含义就消失了。也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方法推断词语的含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法,因为要求解释的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词语。1.阅读下面文段,判断加点词语含义解释的正误。元忠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太后曰:“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三不闲吏事:闲,空闲。()【答案】闲:通“娴”,熟习。【解析】“昌期不堪!”说明“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其后,魏元忠解释原因:张昌期还很年轻;

    18、(不熟习治理之道);在岐州任官时,岐州户口逃亡严重。“吏事”是“治理之道”的意思,所以这里“闲”做动词,通“娴”,翻译为“熟习”。2.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南史何远传多:【答案】多:赞美,称赞。【解析】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数量多;重要,重视;赞美;多数,大都;副词,只,仅仅。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二)字形推断分析法第一种:形声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

    19、字的形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偏旁”,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与字义联系密切,所以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 词义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等 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 与行为有关,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第二种:会意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会意字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方法。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如:“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

    20、从。“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总之,通过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来分析会意字要表达的内容和含义,是分析推断词语含义的好方法。3.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丰则贵籴d,歉则贱粜tio,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资治通鉴刘晏)籴:粜:【答案】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解析】“籴”从入,从米,本义:买进粮食。“粜”从出,从米,本义:出卖、售出粮食。4.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后汉书寇恂列传牧:【答案】牧:统治,治理。【解析】“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

    21、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5.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论积贮疏)馈:【答案】馈:发放军饷。【解析】“馈”是形声字,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三)语法推断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每个词语都有其语法功能,根据词语所处位置,判断其具有的词性,然后根据词性和语境推断该词在语句中的具体含义。这种方法是分析文言词语最常用、最便捷、最准确的方法。6.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

    22、点词语的含义。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cun),食毕,复随 旅进道,往还如是。晋书胡质传樵:【答案】樵:名词,木柴,柴火。【解析】“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不能做动词“打柴”讲。7.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苏轼赤壁赋)渔:樵:【答案】渔:动词,捕鱼;樵:动词,打柴。【解析】“渔樵”在主语“吾与子”后,作句子的谓语(受介宾短语做状语的“于江渚之上”的修饰,“渔樵”为动词,做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8.阅读下

    23、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隶:【答案】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解析】“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四)通假推断分析法有时根据语境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含义无法理解时,可以根据谐音通假(音同、音近或声旁相近)或形近通假(形旁相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且符合语境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9.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赵以数困

    24、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矢:【答案】矢:古又同“屎”。三遗矢:拉了三次屎。【解析】“矢”的常用义项是“箭”,如“有的放矢”,但该义项明显不符合语境。结合问答文章的描述,就是廉颇的仇人郭开使用重金买通了赵王的使者,专门故意让其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受金后,用谗言巧妙地完成了郭开的任务。在回复赵王时说:“廉颇将军虽老了,但是吃饭还挺行,不过与我对坐谈话

    25、时,不大工功就上了三次侧所拉屎。俗话说:“好汉还怕三堆屎”,也就是说再好的身体,硬汉也因拉肚子而吃不消。所以,赵王听了使者回来的报告,觉的廉颇可能是得了直肠病、或者叫消渴症,故而不再起用他了。10.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实无兵予甫(人名),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j贫穷)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清汪琬申甫传)卒:【答案】卒:通“猝”,仓促。【解析】第一个“卒”是“士兵”的意思,它做动词“募”即“招募”的宾语。从语境看:时间短暂,申甫所教授的是擅长的车战兵法,短期内不容易操练成功,所以,加点“卒”作副词,通“猝”,表仓促之意。11.阅读下面

    26、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清代蒲松龄促织)直:【答案】直:通“值”,价格。【解析】“直”是形容词,但这里受“其”的修饰,显然要活用为名词,前文“得佳者笼养之”说明是好的促织;后文“居为奇货”说明这种促织珍贵稀奇,所以,这里“直”通“值”,意思是价格很高。(五)修辞(对称结构)推断分析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

    27、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12.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家训教子顽鲁:【答案】顽鲁: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解析】“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13.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答案】简:选拔。【解析】从后句“择善而从之”来看,“简

    28、能”应该是“选拔有才能的人”,从后面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四个结果来看,也非常符合。(六)课文联想推断分析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4.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南朝梁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徒:【答案】徒:只是。【解析】“徒”在句中状语的位置上,应该做副词。如

    2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该句中的“徒”也是在句中状语的位置上,做副词,意思是“只是”,且两句话的语境有相似性,所以“不徒高谈虚论”中的“徒”意思也是“只是”。15.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桑怿,开封雍丘人。其兄慥,本举进士有名,怿亦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耆长,往来里中察奸民。”(欧阳修桑怿传)凶:【答案】凶:谷物收成不好。【解析】联想: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寡人之于国也16.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英宗即位,命(张养浩)参议

    30、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袖:【答案】袖:名词作动词,藏在袖里。【解析】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三关于“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新题型的几点思考1.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对于课内必考文言文、诗歌,要全面把握,不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对于课内非必考文言文、诗歌,要把握重点和考点,有所侧重(文言人物传记侧重人物纪传体2020之前,纪事本末体侧重纪事2021,国别体战国策侧重叙事明理等文体常用的词语)。阅读难度逐年加大。2.必备工具书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学生人手一册,随时查阅、总结。毕竟古代常用字的数量是有限的

    31、。3.课内知识点一定要讲透。不仅做到“是什么”,更要做到“为什么”。如“之”的取独用法。定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取独)。即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句子成分或一个分句时,表明它不再是独立完整的句子,“之”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例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例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说

    32、:“(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后:意为“不”。“松柏”“后凋”之间加“之”,主谓结构被取消,变成了主谓短语,做“知”的宾语。例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做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父母之爱子”在句中表示假设的分句,“父母爱子”的独立性取消,因为整个复句才是一个句子,其中的分句不是单独的句子。4.适当延伸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的题型每年都在变化,考纲上规定的知识点不是每年必考,甚至多年没考,所以好多都是轮考考点。备考时一定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考点,因为任何一个考点随时都有可能走进高考试卷。【课堂

    33、即学即练】以下试题根据2022年全国乙卷改编1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两句中的“浮”字含义相同。B“中流”与“以入砥柱之中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两句中的“中流”含义相同。C“吴起对曰”与“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韩非子初见秦)两句中的“对”字含义不同。D“在德不在险”与“其险也如此”(蜀道难)两句中的“险”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B项,意义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项,前者是“回答、对答”的意思,后者是“应对”的意思。D项,前

    34、者是名词“险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艰险”的意思。2.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顾谓吴起曰”与“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B.“夏桀之居”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C.“德义不修”与“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C项,前者是“学习、锻炼和培养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订”的意思;D项,

    35、前者是“险固”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3.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将之养之”与“最难将息”(声声慢)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B.“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C.“守国之本也”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D.“是夺民时也”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强行改变”的意思;A项,前者是“抚养”的意思,后者是“调养”的意思;B项,前者是“达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C项,都是“根本”的意思。

    36、4.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若君不信德”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B“咸刈厥敌”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字含义相同。C“臣闻爱其人者”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D“武王克殷”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动词“喜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吝惜”的意思;A项,前者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B项,两者都是副词“全”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攻克”的意思,后者是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5.下列对文中加点时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B.“在予一人”与“举以予人”(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不同。C“咸刈厥敌”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两句中的“厥”含义相同。D.“臣闻之”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来”;B项,前者通“余”,作代词“我”讲,后者是“给”的意思;C项,都是代词“其”;D项,前者是“听到”的意思,后者是“使听到”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770.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