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 202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课件 专题 04 文言文 阅读 内外 词语 推断 方法
- 资源描述:
-
1、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语文新题型解析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学习目标【网】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言文语言习惯,用语规律,掌握词语推断的几种技巧。2.积累常用(180个)文言实词词义类型、含义、用法及典型例句。过程与方法结合高考原题解疑命题方法、技巧,了解规律,从而寻找答题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言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培养学生热爱古汉语言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积累常用(180个)文言实词词义类型、含义、用法及典型例句。掌握词语推断的几种技巧。【课前高考精炼】(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
2、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
3、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
4、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答案】A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
5、)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A项不同,前者读s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为“吃”的意思;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或对称结构分析法。原文: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使动用法)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语法分析法:整句的主语是“圣人”,谓语是“食”,宾语是“之”。从语境看“之”代指前面的“饥者”,“饥者”不可能是“食”的对象,应该是“食”的动作发出者,所以,这里是使动用法(读s),即“让饥饿的人吃饭”。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
6、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A项不同,前者读s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为“吃”的意思;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或对称结构分析法。原文: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使动用法)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对称结构分
7、析法:“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二句前后对称,可以通过推测“衣”的含义和用法来解析“食”字。“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常规用法),因为其后带宾语“之”,并且代指“寒者”,即“让寒冷的人穿上衣服”,同理,可以推断“食”的含义和用法。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
8、同。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短歌行译文: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语法分析法:主语“鹿”,谓语“食”,宾语“苹”,“苹”食一种植物,是鹿的一种食物,所以这里是“吃”的意思。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B项均为“放逐,流放”之意。适用方法
9、:语法分析法原文: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译文: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语法分析法:主语“汤”,谓语“放”,宾语“之”,代指“夏桀”。“放”为动词“流放”的含义,商汤灭夏,流放夏君桀。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
10、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原文: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语法分析法:“见”字表被动。“放”字为动词,结合屈原“清白”“清醒”的特点,不被国君容纳,因此译为“放逐,流放”。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11、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原文:咸刈厥敌,靡使(之)有余,何如?译文: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语法分析法:“使”字是动词,“靡”在动词前做副词,表示否定,译为“无,没有”。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
12、.“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语法分析法:“其旗”即“他们的旗帜”是主语,“靡”在谓语的位置上,做动词,含义是“倒下”。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
13、“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D项不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适用方法:语法分析法原文: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译文: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语法分析法:“悲”是形容词,但其后呆了宾语“之”,属于形容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悲伤”。1.(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
14、)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 汤 放 之”与“是 以 见 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 使 有 余”与“望 其 旗 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原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译文: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语法分析法:“悲”是形容词,受副词“常”的修饰,是常规用法,翻译为“悲伤,悲苦”。【考点突破】一解析新题型“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
15、的考查点1.能力考查A.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系统的知识板块或体系。B.知识点灵活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不是简单再现,而是知识的迁移。C.知识点的情境理解与逻辑辨析能力。无情境,不高考。备考时也一定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分析、辨析、记忆相关知识点。2.知识点考查A.一词多义首看词性,一般词性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名词:屏障)/王之蔽甚矣(动词:受蒙蔽)词性相同看语境。如: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动词:读s,为“让吃”的意思。主语为“圣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动词:啃食。主语为“鹿”)B.词类活用如:心中常苦悲。形容词:悲伤。景公游于
16、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形容词为动:为悲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形容词使动:秋风使画扇悲或秋风起画扇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项脊轩志)名词:悲伤的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动词:感叹。C.其他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不再一一列举。二探究新题型“文言词语课内外比较分析”思路与方法(一)语境推断分析法“无语境,不高考”这句话已成为教育者的口头禅。无论语文学科还是其它如数学、物理等学科,所命试题都离不开具体语境,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展开,其实,离开
17、了某个具体的语境,词语的某个具体的含义就消失了。也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方法推断词语的含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法,因为要求解释的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词语。1.阅读下面文段,判断加点词语含义解释的正误。元忠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太后曰:“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三不闲吏事:闲,空闲。()【答案】闲:通“娴”,熟习。【解析】“昌期不堪!”说明“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其后,魏元忠解释原因:张昌期还很年轻;
18、(不熟习治理之道);在岐州任官时,岐州户口逃亡严重。“吏事”是“治理之道”的意思,所以这里“闲”做动词,通“娴”,翻译为“熟习”。2.阅读下面文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南史何远传多:【答案】多:赞美,称赞。【解析】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数量多;重要,重视;赞美;多数,大都;副词,只,仅仅。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二)字形推断分析法第一种:形声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