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2讲无完整意义有语法功能--文言虚词课件.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部分 古代 诗文 阅读 专题 文言文 任务 基础知识 完整 意义 语法 功能 文言 虚词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任务三 基础知识第2讲 无完整意义,有语法功能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高考全国卷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主要考查常见的“以、而、之、其”等18个虚词。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一、文言虚词推断六大技法01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可根据这些特殊句式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用“者”“也”“乃
2、”“为”表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
3、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之”。4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5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其”,用在句首一般
4、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6句意推断法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吾后”表“生”的时间,所以“生乎吾后”的“乎”应为介词“在”;“其闻道也”的“其”是主语,为代词,指“生乎吾后
5、”的人,“也”为助词,表句中的停顿语气,不能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也”,因为后面的“亦”是现代汉语“也”的意思;“先乎吾”的“乎”,根据“先”(早)的意思,可判断为介词,比;“吾从而师之”的“而”连接“从”(跟随)和“师”(把他当作老师),表达了先后顺承的关系,所以“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02(一)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6、。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
7、且”“并且”等,或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
8、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二)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9、4)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6)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8)表示目的关系。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
10、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3助词。(1)相当于“以”,表范围。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4动词。同“如”,好像,如同。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三)之1代词。(1)可以代人、物、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11、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2、。(捕蛇者说)(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动词。可译为“到”“去”。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四)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13、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6)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1)表婉商。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表推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表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4)表反问。
14、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5)加强感叹。如:其可怪也欤!(师说)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1)表假设。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2)表选择。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五)为1动词。(1)做。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2)成为。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3)担任。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4)是,算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5)同“谓”。可译为“说”。如
15、: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介词。(1)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2)给,替。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3)向,对。如: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4)因为。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辞为?(鸿门宴)4介词。位于名词前,指某一事物通过某种目的成为另一种专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99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