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3

类型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2讲无完整意义有语法功能--文言虚词课件.ppt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87990
  • 上传时间:2025-11-02
  • 格式:PPTX
  • 页数:83
  • 大小:942.7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4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部分 古代 诗文 阅读 专题 文言文 任务 基础知识 完整 意义 语法 功能 文言 虚词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任务三 基础知识第2讲 无完整意义,有语法功能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高考全国卷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主要考查常见的“以、而、之、其”等18个虚词。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一、文言虚词推断六大技法01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可根据这些特殊句式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用“者”“也”“乃

    2、”“为”表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

    3、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之”。4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5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其”,用在句首一般

    4、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6句意推断法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吾后”表“生”的时间,所以“生乎吾后”的“乎”应为介词“在”;“其闻道也”的“其”是主语,为代词,指“生乎吾后

    5、”的人,“也”为助词,表句中的停顿语气,不能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也”,因为后面的“亦”是现代汉语“也”的意思;“先乎吾”的“乎”,根据“先”(早)的意思,可判断为介词,比;“吾从而师之”的“而”连接“从”(跟随)和“师”(把他当作老师),表达了先后顺承的关系,所以“而”为连词,表顺承关系。二、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02(一)以1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6、。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

    7、且”“并且”等,或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

    8、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二)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9、4)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6)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8)表示目的关系。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

    10、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3助词。(1)相当于“以”,表范围。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4动词。同“如”,好像,如同。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5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三)之1代词。(1)可以代人、物、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11、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2、。(捕蛇者说)(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动词。可译为“到”“去”。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四)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13、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6)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1)表婉商。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表推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表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4)表反问。

    14、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5)加强感叹。如:其可怪也欤!(师说)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1)表假设。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2)表选择。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五)为1动词。(1)做。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2)成为。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3)担任。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4)是,算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5)同“谓”。可译为“说”。如

    15、: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介词。(1)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2)给,替。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3)向,对。如: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4)因为。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辞为?(鸿门宴)4介词。位于名词前,指某一事物通过某种目的成为另一种专

    16、有事物,可译为“作为”。如: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吕不韦列传)(六)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2放在形容词之后。(1)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17、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七)乃1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18、“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悖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2)表条件,可译为“才”“这才”。如: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表转折,可译为“却”“反而”。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5)表限制,可译为“只”“仅”。如:项王

    19、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八)所1用作助词。(1)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

    20、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1)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表示手段或凭借。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4所谓。如: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5所在。(1)到处。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

    21、如: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九)且1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2)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十)因1介词。可表示多种用法。(1)依照,根据。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依靠,凭借。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如: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如: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5)因为,由

    22、于。如: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2副词,于是,就。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3动词,沿袭,继续。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名词,原因,缘由,机缘。如: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十一)则1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

    23、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但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

    24、用,可译为“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十二)者1代词(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如: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事物,可译为“种”“样”。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3)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4)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助词(1)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2

    25、)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3)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如: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三)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如:胡为乎遑

    26、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5)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6)表婉商语气,可译为“吗”。如: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7)用于祈使句,可不译。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2介词。相当于“于”。(1)在。如: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2)对、对于。如: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3)比。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十四)何1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宾语

    27、,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怎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

    28、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3)“无何”,意为“不久”。如: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十五)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2表示肯定语气。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3表示疑问语气。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六)与1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如:与嬴而不助五国

    29、也。(六国论)2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3助词。通常写作“欤”。(1)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2)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其可怪也欤!(师说)4“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1)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十七)若1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

    30、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2)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样”,“如此”。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1)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表选择,可译为“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十八)焉1语气助词。(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如: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2代词。相当于“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3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哪里”等。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2讲无完整意义有语法功能--文言虚词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990.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从容不迫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人不知,鬼不觉近反义词解释.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解释.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班语言活动找反义词教案.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中央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重的反义词是什么.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严寒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珍珠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业精于勤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横跋扈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专心一志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与柔软有关的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计其数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桂花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知不觉的近义词反义词.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不声不响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生字课件 新人教版.ppt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一掷千金的反义词.doc
  • 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2022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落花生状元预习卡(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x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tall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小学语文 反义词 lucky的反义词有哪些.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