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4课件:第17课《师说》(共81张)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说 20152016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4课件:第17课师说共81张 2015 2016 学年 语文 粤教版 必修 课件 17 81
- 资源描述:
-
1、韩愈师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作者简介文章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
2、之溺。苏轼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三起三落1、803年论天旱人饥状一贬连州阳山令2、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二贬河南令3、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三贬 潮州刑史5、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五十七岁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
3、韩。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韩山韩水韩渠昌黎路昌黎学校潮州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梁衡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兴办学校,开发教育;4、祭杀鳄鱼,安顿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文章写作背景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4、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时俗:耻学于师以从师学习为耻辱所以,韩愈觉得有必要写一写关于从师的文章。“说”是古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也即“解说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文章师说师说题解题解字词正音句读(du)或不焉(fu)经传
5、(zhun)从师(cng)聃(dn)蟠(pn)苌弘(chng)近谀(y)贻(y)传道受业解惑或不焉,或师焉“受”通“授”,传授。“不”通“否”。第一段文章为何而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研读第一自然段:之:结构助词,的。学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里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受:同“授”,传授。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孰:疑问代词,谁。而:连词,表转折关
6、系。或假设关系从:跟从其:指示代词,那,那些。为:动词,成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作为疑难问题的就永远不能解决了。文章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乎:介词,同“于”。前者为“在”,后者为“比”。闻:知道,懂得。师之:以之为师。“师
7、”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师:动词,学习。夫:发语词。庸:副词,表反问,岂,哪。知:管,过问。无:无论,不分。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文章翻译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
8、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人:超出一般人。众人:普通人。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下,相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所以:的原因。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大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
9、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文章翻译1、人为什么要从师?2、如何看待韩愈提出的教师的职责?3、从师的标准是什么?4、作者针对什么现象而写这篇文章?如何论证?研读第一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人为什么要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提出观点)(从师的必要性)(教师的作用/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目的受业手段解惑任务“道”是儒家的思想“业”
10、是儒家的经典思想局限性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2、如何看待韩愈提出的教师的职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择师标准?3、从师的标准是什么?古之圣人:出人也远,从师问焉 圣益圣今之众人:下圣人亦远,耻学于师愚益愚对比师道之不传4、作者针对什么现象而写这篇文章?如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总结本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问面前,人人平等。道在即师在。第二段耻学于师父母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11、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研读第二自然段于其身:对于他们自己。身,自身,自己。彼:远指代词,那,那些。之:代词,他,指童子。其:代词,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指篇首提出的“道”“惑”。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
12、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文句意思和句读不明,疑难问题不得解释,有的请教老师,有的不请教老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忘了,我看不出他们明智。文章翻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习句读惑不解小学大遗未见其明在对比中再次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第三段耻学于师士大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