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篇目 三人 不忍 教案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 资源描述:
-
1、第4课 篇目(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材定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精妙之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
2、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二、文化常识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3、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2.孟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了解孟子思想l 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l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 “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l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5、。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4.了解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5.解题明确 题目是编者加的。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三、诵读感悟(一)预习
6、检查明确字音。孺子(r) 怵惕(ch t) 恻隐(c)内交(n) 要誉(yo) 羞恶(w)(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7、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四、文本研
8、究思考1 研读第一部分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明确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明确 性善论。思考2 研读第二部分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9、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运:运转,转动 所以:表原因 乍:突然、忽然。 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交:结交,“内”同 “纳”。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乡党:同乡。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
10、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活动二:问题探究1.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思考3 研读第三部分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11、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是:代词,这、此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 判断句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活动二:问题探究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确 孟子
12、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思考4 研读第四部分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之:取独 四体:四肢 是:代词,这 贼:伤害 凡:凡是 若:就像 始:刚刚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宾语前置句 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183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