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类型2021届统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练: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92013
  • 上传时间:2025-11-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07.3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届统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练: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21 统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论述 文本 阅读 WORD 解析
    资源描述:

    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制产生的历史仅一千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更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

    2、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椅大桌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

    3、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虽然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虽然人们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

    4、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在传世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白席人比较罕见,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

    5、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食制隐藏的风险。目前,可以仿照唐代的“大桌分食”。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摘编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食制不如分餐制优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食制的历史不如分餐制的历史悠久。B.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C.家具革新促使古代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也直接导致了饮食方式的改变。D.现代

    6、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C.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流行。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这虽是为强调地位尊卑,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分餐制的存

    7、在。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证明了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C.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D.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跟西方的分餐制有区别,中国的分餐制是礼仪等级制度的产物,西方的分餐制则有饮食卫生等方面的考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9分)随着用人行政的制度由“辟署制”向“招聘制”的转变,幕府制度也出现了从“幕僚制”向“幕客制”或“幕友制”的变化。辟署制所形成的幕府制度是“幕僚制”,招聘制所形成的幕府制度是“幕客制”或“幕友制”。幕

    8、府制度两种形态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长官自主用人行政的产物。不同点则在于前者在用人行政上是“辟后又署”,因而存在于官僚体系之内;后者在用人行政上是“辟而不署”,因而存在于官僚体系之外。在辟署制下,辟署是一种政府行为。“主与宾”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长官与佐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而在招聘制下,主官自主辟士,则纯粹是官员的私人行为;由于无权署为佐僚,官员与幕客之间也就只能停留在“主与宾”的初始关系状态,即二者之间是一种单纯的“主人”与“宾客”的关系。大体说来,“幕僚制”和“幕友制”是中国幕府制度的两种存在形态,也是中国幕府制度史的两个发展阶段。然而,这种区分并不绝对。实际上,在整个幕府制度史上,一直存在

    9、着上述两种幕制形态并存的状况。在幕僚制阶段,如汉代京兆尹孙宝以恩礼请故吏侯文为“布衣友”;唐代凤翔观察使邢君牙引布衣张汾为“上客”,其主宾之间就只是一种单纯的主人与宾客的关系。在幕僚制阶段,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入幕之士同具“宾”和“僚”两种身份。其中“僚”的身份,因“署”而来;“宾”的身份,则因“辟”而来。“辟”或曰“辟召”,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但这种行为又是以长官私人的名义实施的。从程序上说,先辟后署,在形成官与僚的关系之前,首先形成的是主宾关系。同时,就辟召的对象而言,虽然往往沾亲带故,但大抵是“贤能之士”。因此,辟召还必须加之以“礼”,即所谓“聘”。所以,辟召又叫作“聘召”。同样,在幕友制

    10、阶段也是两种幕制形态并存。清代督抚两司官员往往因事需能员而“奏调”,甚至自行差委在职属官和候补官员入幕佐治,使之所为“幕员”。其主宾之间既是朋友关系,又是官僚关系。著名的曾国藩幕府中有不少人物是“宾”与“僚”两种身份兼具的。由于幕府制度在用人制度上由一种政府行为变成了一种私人行为,它也就从一种官僚制度变成了一种非官僚制度。大体说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在幕僚制阶段,官僚体系与行政体系是重合一致的;而在幕友制阶段,由于幕府已属于官员的私人组织,官僚体系与行政体系就不再一致,行政体系大于官僚体系。幕府制度以自主用人为基本制度,其实质是建立长官或主官与幕僚或幕友之间的私人或亲信关系。在传统时代,任用私人

    11、或亲信始终是一种政治需要。(节选自郭润涛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幕僚制”和“幕友制”是中国幕府制度的两种存在形态,二者都是长官自主用人行政的产物。B.在“幕僚制”下,长官与所辟署的佐僚之间有行政隶属关系,长官和佐僚都存在于官僚体系内。C.幕友制阶段事实上也存在幕僚制,虽然长官以私人名义招聘,但其主宾间兼具朋友和官僚关系。D.在幕府制度实践中,“辟”是私人行为,“署”是政府行为,两种行为区分明显,一般是“先辟后署”。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界定概念,再具体举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地

    12、介绍中国幕府制度的形态、阶段和特征。B.第四段从入幕之士的身份、辟召程序及对象方面论证了在幕僚制阶段,幕僚制与幕客制并存。C.汉孙宝请侯文、唐邢君牙引张汾的例子,论证了幕僚制下主宾间普遍只有单纯的主宾关系。D.文章先把“幕僚制”和“幕友制”做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异同,最后指出二者均是政治需要。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署制是政府行为,招聘制是官员私人行为,两种制度区别在于入幕之士是否取得主官认可。B.幕友制阶段,幕府属于官员的私人组织,事实上参与了行政,行政体系与官僚体系不再一致。C.在幕友制阶段,由于主官无权署幕客为佐僚,他们之间是主宾关系,幕客不具“僚”的身份。

    13、D.幕府制度的两种形态分属幕府制度史的两个阶段,导致了用人行政由辟署制向招聘制的转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

    14、建设,如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设红色文化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等等。现在,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

    15、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的红色文化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例如,把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雷锋、焦裕禄这些英模人物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 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

    16、力、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B.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有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C.“焦裕禄精神”加入锐意创新的现代元素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D.红色文化建设中,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2.下

    17、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聚焦红色文化,先阐释概念,再分析问题,最后指出传承的意义。B.文章列出建设红色文化的举措,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着重论述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D.文章末段立足于当代教育,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尊重红色文化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B.福建举办“坊巷春晓福建革命历史述略展”,体现了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C.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18、。D.在当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红色文化内容越新奇,形式越新潮,就越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9分)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疾病,便没有文学。疾病对文学来说是隐喻与象征,文学不可能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正如没有将疾病作为疾病本身而接纳的人生。疾病会在任何层面上改变人生,正如疾病在文学的叙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阐释和转变的功能。也正因为此,疫情和社会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关于疫情的话语观念是文学应当格外关注的。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人们需要将它化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对象,让其成为自己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客观上,还是在话语

    19、层面,传染病的特征都要求着某种群体的关联性。与其说这是一种策划好的阴谋论,不如说这是出于恐惧的人性本能反应。传染病的攻击途径完全是借助于人性中的温情行为,比如交谈、聚会、抚摸、亲昵,因而防治病毒的方式是与人性的特质完全相反的。在病毒的阴影下,除了生物学方面的探索研究,未来的人类社会将加速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人们的身体愈加远离彼此,但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会离得更近,更近并非意味着亲密,甚至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彼此裹挟的困境。疫情也廓清了个体与社会的思想状况:如何建构自我的主体,如何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恰恰对应于它们的反作用力个体性的疾病与群体性的瘟疫。疾病及作为其结局的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

    20、观现实,不同的疾病类型,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不同方面。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外伤,让我们直观看到身体受到伤害后的残酷性;癌症,显示生命系统本身所出现的障碍,是一种生命系统的限度性结局。没有任何东西像疾病这样能使人完全深入地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遇。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身体的自由原来是如此有限而脆弱。这恐怕会带来一场话语的变革。瘟疫是病毒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场战役。但如果仅限于这个说法,显然太空洞,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细节。比如,冠状病毒原本是寄居在蝙蝠身上,经过变异后

    21、用它的冠状触手与人类细胞ACE2蛋白触手发生关联,从而钻进了细胞内部,把它的RNA放置到了细胞核里,从而攻陷了细胞,复制和生产出了更多的病毒。大量病毒从死亡的细胞中冲出来,开始攻击更多的细胞,免疫系统被遽然激活,人体面临着炎症因子风暴我们在描述与生命相伴随的疾病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这既不是纯科学的,也不再纯然是人文比喻似的主观描述,它是基于目前生物学所呈现出的一种“模糊近似”的形象化现实。这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话语方式,或许会成为未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神话,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

    22、的分量会加大,但所谓的“高科技”也愈加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在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等科技背景下,感受到的人类科技已经创造了魔法般的奇迹。但一场瘟疫,与几百上千年前的瘟疫一样,轻易就给“科技社会”以致命一击。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在生物面前,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像原始人一样。”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摘编自王威廉瘟疫、文学与话语变革)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疾病跟文学密不可分,在文学中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在叙事中承担着阐释和转变的功能。B.对病毒的恐惧这一人性本能反应,将拉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加速社会卷入

    23、虚拟世界。C.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是让自我的个体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发生密切联系的直接因素。D.在描述疾病的时候,用一种科学与人文杂糅的全新的话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疾病。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应当关注疫情所带来的文学话语变革。B.文章在论证疫情对个体及其关系的影响时,使用了传染病、外伤、癌症等举例论证的方式。C.文章引入对瘟疫发生过程较为空泛的话语表述,是为了突出全新话语方式在未来的重要性。D.文章末段主要论证了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瘟疫仍可以暴露科技话语的局限性与落后性。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24、一项是(3分)()A.因为文学作品和疾病有着复杂、密切而虚指的关系,所以疫情和社会的关系也很复杂。B.人类社会向虚拟世界发展和转移,有利于对病毒进行防治,但会面临身心彼此裹挟的困境。C.全新的话语变革能让疾病脱下隐喻的掩护,有利于人们理解病毒,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D.创造了魔法般奇迹的科学技术在瘟疫面前不堪一击,其产生的话语因为缺少细节而毫无用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文如其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道德品质相一致,风格是道德的外显;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才情、学识、情感等相联系。立身和为文不可分离;言为心声,风格也应是作者个性

    25、特征的自然流露。单从个性上看,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过时间积淀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再从主观上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文风与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生活阅历、社会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如其人”的确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但是,“文如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文如其人”是一个

    26、宽泛的命题,既包含了知性、气性方面的问题,也包含了情性、德性方面的问题。知性、气性与情性、德性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文如其人”问题上的争论中,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知性与文法的关系、气性与风格的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种必然的对应、实然的存在。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而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此外,文、人相悖还有文、人关系中的外力牵引因素。作品的形成大多出自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不能超绝于世外。由他人、社会所形成的外力一并涌入,往往对作者构成有

    27、形或无形的牵引。政治权力的影响在这种外力牵引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时代的文章,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开明时期,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没有约束或者约束相对较少,这种自由自然可以反映在文章的风格上。在政治严酷时期,作者失去创作自由,有的作者不得不俯仰从人,随俗为言,文章中就会出现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现象,导致言与志、文与人之间拉开距离,产生不同形式的文、人相悖的现象。一种表现是,作者屈就压力地歌功颂德,投其所好地鹦鹉学舌;另一种表现是,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作者不敢铮铮有声,只好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隐晦方式尽管形式上与违心迎合不同,但在本质上同样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摘编

    28、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道德层面来看,“文如其人”是指立身和为文的统一,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B.从文风与作家性格特征的必然性相关的角度看,“文如其人”这一说法具有其合理性。C.由于文、人相悖,所以情感表达的真实与否、作者的人品好坏,与文章本身并不相关。D.在政治严酷时期,失去创作自由的作者只能随俗为言,文章就会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阐释了“文如其人”的两种不同内涵,并以此为立论前提展开论述。B.文章分析了“文如其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论证

    29、过程中体现了辩证的思维。C.文章对比了随俗为言与隐晦表达两种现象,论证严苛政治会隐蔽真实的人性。D.文章主要从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外力因素两个层次来分析文、人相悖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层面,“文如其人”的问题可能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B.在政治开明的时期,政治因素对创作的影响较少,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更易做到“文如其人”。C.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不能简单地认定“文如其人”而依据文章去推断作者的道德或个性特征。D.文学作品用隐晦方式表达主旨,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更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30、题。(本题共3小题,9分)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到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之后,经过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

    31、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使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我的建议是我

    32、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体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300多年;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000多年,且巡视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要看到,制度,上和观念有关,下则是和整个中国版图内的社会生活实际有关。故而,以制度的沿革为中心,上,要考察和制度相关的观念变化;下,要考察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央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个提法表明,延续了20多年的、围绕着政

    33、体展开的无谓而有害的争论被转移到有效的关于治体的研究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摘编自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中国话语体系重建)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世界理论体系的“语言”体系的复兴。B.在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建立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C.废除科举制度是为了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的。D.重建中国话语体系,就要从制度研究入手,挖掘传统治理体系的现实意义。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B.文

    34、章侧重从中华民族自身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话语重建面临困难的两个具体原因。C.文章针对某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论证了中国治理体系的优越性。D.文章最后提出有效开展治体的研究,需要转换思维,抛弃无谓而有害的政体争论。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结伴不结盟”等概念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B.我们因为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这也让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C.一项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与当时社会民众的观念及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D.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已有体系的民族复兴之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专题对练(一

    35、)1.C解析A项,强加因果,历史悠久并不是饮食方式优良的决定因素。B项,缩小范围,原文是说“陶寺遗址的发现”指示了分餐制出现的源头,而不是“厨房用具实物”。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他(东道主)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2.A解析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错误,应该是“介绍分餐制和会食制的演变历史”。3.C解析 “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错误,于文无据,并且夸大分餐制的作用。4.D解析 “两种行为区分明显”错,在实际的幕府制度发展史上,“辟”就既是政府行为,又是长官的私人行为。5.C解析 “普遍只有单纯的主宾关系”错,此两例是论证幕僚制阶段也存在着幕友制。6.B解析A项,两种制

    36、度区别在于入幕之士是否“在被主官举荐后,纳入官僚体系”。C项,主宾关系的形成与主官能否署幕客为佐僚无因果关系。D项,“分属”错误,表述绝对化,事实上两个阶段中两种形态都有;“导致”错误,主客体颠倒。专题对练(二)1.B解析A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为“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C项,“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错,原文第三段为“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D项,“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错,原文第三段为“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

    37、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2.B解析 “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错,是为了说明“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3.D解析 “红色文化内容越新奇,形式越新潮,就越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错,如原文第三段为“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把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雷锋、焦裕禄这些英模人物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4.C解析C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传染病,让我们直接面对人的社会属性”“因为疾病,我们自以为完全属于自己

    38、的可以灵活移动的身体,终于跟社会价值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生命系统本身的障碍和局限”不是直接因素。5.D解析 文章末段主要是为了论证全新的话语方式的优势和特点,因为“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6.B解析A项,强加因果,导致疫情和社会的关系复杂的原因是疾病,它并非作为疾病本身而单独存在,疾病会对人生、社会的多个层面产生影响。C项,“消除人们对病毒的恐惧”不恰当,原文是全新的话语方式让“瘟疫不再是一种恐怖神话,而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的事物,尽管这种事物依然给我们输送着恐惧”。所以,人们对疾病还是存在恐惧的心理。D项,说法太绝对,科学话语并非

    39、“毫无用处”,原文是“科学话语在文化表述中的分量会加大”,虽然“如何理解人类的生命,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问题”。专题对练(三)1.B解析A项,“从道德层面来看,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不正确,应是从知性、气性方面来看。C项,“与文章本身并不相关”说法绝对,原文为“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而是或然性相关”。D项,“只能随俗为言”不正确,原文第四段说了两种现象,一种是随俗为言,一种是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2.C解析C项,“随俗为言”不正确,应该是“违心迎合”。见原文“在政治严酷时期隐蔽了真实的人性”。3.D解析D项,“更影响到

    40、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未提到审美效果。4.D解析A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是“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不是必然。B项,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并不是已经建立了。C项,无中生有。依据文中第二段内容“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对废除科举制的评价是从今天的视角出发的,废除科举制在客观上造成了今天民族价值核心的逐渐衰微,但站在历史的角度,当时废除科举制,其目的是否出于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考虑,则于文无据。5.C解析C项,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尤其缺乏自信,但究竟他们有何观点文中未提及。6.B解析B项,强加因果,推断错误。依据原文内容“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据此得出“我们因为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的判断,这是合理的。但“处于崛起的前夜”“缺乏自信”并非“让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因为依据原文内容,尤其是“从此以后”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让我们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应该是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所引发的民族价值核心的逐渐衰微。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届统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练: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201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