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3 四川省 眉山市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答案
- 资源描述:
-
1、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2年12月27日9:0011:30】眉山市高中2023届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 文本试卷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
2、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着提升。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
3、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
4、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
5、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派,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 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范式迥异。B
6、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C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D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用钱钟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B文章二至五段主要从唐宋词产生的文化土壤、唐宋词创作的演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C文章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点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D文章在阐述“宋词范式”时,列举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词作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察文学审美形态演变的文化土壤,可从政治经济特点、文化思想潮流,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着手。B从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是渐进发展的,“宋型文化”产生并不意味着“唐型文化”被其全面取代。C从温庭筠、韦庄、李煜、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来看,唐宋词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诗的影响。D“花间体”和“周姜体”都追求艺术性,南宋文人对“花间体”的批评,也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由于全球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频繁,很多植物在人类探究它们能否被利用之前,就已经灭绝了。怎么办?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案。
8、世界上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种子库是斯瓦尔巴特种子库,我们称之为“种子方舟”或“末日种子库”。斯瓦尔巴特种子库不仅能够保护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更重要的是警示我们,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并不乐观。学植物的都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那里的种子收集覆盖面非常广泛,人们可以据此分析全世界种子的现状以及评估环境变化以后种子的状况。我们分析了当时邱园所有的植物,发现里面居然没有一粒来自中国西藏的种子。因此它关于全球变化的预测,在这个版图上少了一块。(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材料二:青藏高原拥有类型多样的极端环境,青藏高原生物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所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非
9、常丰富,是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理想的天然实验室。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使这里既保留了若干古老孑遗和残遗物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特有属和种),其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引起了全世界瞩目。众多的高等植物类群如杜鹃属、龙胆属等也在该区域急剧辐射演化,形成数量众多的特有种,说明这些种类是在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快速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环境而逐渐形成的。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特殊遗传材料,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青藏高原生态资源正在遭受破坏。据研究人员多年观
10、察,发现随着全球变暖,雪线上升,仅能在高寒条件下繁衍的虫草适宜生长环境逐渐缩小。过度放牧也使冬虫夏草的生境遭到人为破坏,加之采集强度过大,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和植被遭受破坏,个别产地冬虫夏草已面临灭绝的危险。(选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材料三:青藏高原有将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占中国高等植物物种的18%。然而这么多的物种,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彻底盘点。从一个植物学家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是一片富矿,也是一片空白。钟扬经常跟人说:“假设西藏有一种应对癌症的植物一百多年后没有了,但一百多年前我采集过5000粒种子,并且把那5000粒种子放在了一个罐子里。后人拿出来种,
11、即使只有500粒能活、50粒能结种子,这个植物不就恢复了吗?”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带着填补历史空白的想法,钟扬一脚踏入青藏高原这片“生命禁区”,一走就是16年。(摘编自陈聪钟扬:如果种子不死,光明日报2019年08月26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通过研究“种子方舟”里收集的种子,可以分析世界各地种子的现状,评估环境变化后种子可能出现的状况。B青藏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出了一批特有种,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天然实验室。C由于全
12、球变暖,加上人为因素,青藏高原的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高原上宝贵的生物资源。D在被人们探究和利用之前,某些植物可能就已灭绝,所以我们应尽快收集和保护世界各地的种子,并需要保证一定的储备量。6钟扬成为“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请根据材料分析他的动机。(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父亲的白条侯德云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国民党新六军攻占老镇皮子窝不久,我的父亲就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惊慌失措。东北民主联军的郭连长,是红嘴堡乡亲们的老熟人。这天,郭连长又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我家,从我父亲家里借走了几百斤玉米。郭连长在一张白纸
13、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父亲。郭连长说:“侯振田同志,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借的粮食会还给你的。”郭连长还说:“你要好好保存这张纸条。革命胜利以后,凭着这张纸条,我们一定会还你粮食的。”我的父亲用手指头捏着那张纸条,翻来覆去看个没完。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在心里一次次问自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很久以后我父亲才知道,那张纸条的名字叫“白条”。此后郭连长经常到我父亲家里来。他已经不是郭连长了,他变成了武工队的郭队长。他是到敌占区去打游击的。我父亲的家,处于敌占区和根据地交界的地方,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经常路过这里。每次见到郭队长,我的父亲都要问上一句:“革命胜利了么?”郭队长每次都说:“革命
14、一定会胜利的。”我父亲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郭队长和武工队到家里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要请他们吃饭。也没啥好吃的,烀大饼子熬白菜,外加一碟小咸鱼儿。这样隔三差五吃下去。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临近开春,除了一点点玉米种子,就再也没有正经粮食了,全靠萝卜白菜打发日子。我的父亲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那时候,整个根据地军民的日子都很困难。由于困难,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才有了到敌占区大规模借粮的举动。我的父亲曾经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过一次粮食。那天晚上,他看见郭队长写下了几十张白条,把它们分发到地主富农手里,对他们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
15、粮的故事在我父亲嘴里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然而他更加津津乐道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也是一个借粮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郭队长,而是我的父亲侯振田同志。一九四七年六月,辽南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很快就解放了皮子窝。我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郭队长,对他说:“这一回,革命算是胜利了吧?”郭队长说:“还没有。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我父亲的本意是想问问郭队长能不能还给他一点点玉米,家里眼瞅着又要断粮了,孩子哭老婆闹的,他总该想出个什么办法才行啊。郭队长的一番话,把我父亲心中的小算盘砸了个粉碎。他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冲着老婆孩子大发了一通无名之火。我那救世主一
16、样的父亲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村里几个跟他关系密切的年轻人叫到家里,对他们说:“今天晚上,跟我出去一趟,咱们去搞点粮食。”村里边几乎家家户户都缺粮食。几个年轻人听了这话,眼睛里都发出了太阳般的光芒。夜幕降临以后,我的父亲出发了。他们一伙人,坐在一辆马车上,朝着还是敌占区的方向,走!马不停蹄地走!咬牙切齿地走!走到天亮,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鲁家屯的小村子。在鲁家也,我父亲模仿着郭队长的口气,唾沫飞溅地把自己的舌头嚼了整整一个上午。我的父亲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我的父亲说:“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我父亲喷了一个
17、上午的唾沫,才像郭队长那样借到几麻袋玉米。想想也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谁家会有很多的存粮呢?我父亲非常想念鲁家屯的地主。他问当地人:“你们村的地主到哪里去了?”对方说:“一个跑掉了,另一个让武工队枪毙了。”对我父亲来说,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才是真正的“革命胜利”的日子。那一天,新金县人民政府贴出的告示上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群众手中借的粮食,现在以两倍的数量返还。我父亲乐颠颠地赶着马车,向皮子窝走去。皮子窝是当时的县城,属于我父亲的玉米,暂时就储存在那个地方。接近皮子窝的时候,我的父亲突然把马车停住了。他坐在车上犹豫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掉转车头折了回来。临近家门的时候,他又犹豫了很长时间
18、,又调转车头折了回去。就这么折来折去,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他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黄昏降临了。我父亲掏出怀里的白条,用力地撕了个粉碎,然后把那些细小的纸片撒向了天空。那一瞬间,秋风浩荡。(选自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有删改)文本二:油菜花开朵朵黄,我和爸爸种田忙。我拔草,他插秧,禾苗一天一天长。收了谷子送军粮,支援红军打胜仗。(摘自苏区童谣收了谷子送军粮)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围绕着借粮、还粮展开情节,父亲多次询问“革命胜利了么”,既串联了情节,也表现了父亲对得到还粮的渴望。B文本一善用细节来刻画人物,
19、如文中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等人“借粮”途中的急切和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C郭队长借粮时“同志”等用语较为郑重,父亲“搞点粮食”等话语则较为生活化,这主要是由他们的身份所决定的。D文本一、文本二中的“父亲”“我和爸爸”,虽为普通民众,但都愿意支持革命,反映出革命战争时期百姓的拥军情。8“父亲的白条”这一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9两个文本都写了人民群众拿出粮食支持革命的内容,文体不同而艺术效果各异。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
20、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夫臣不复君之恩,而苟营其私门,祸之源也;君不能报臣之功,而惮刑赏者,亦乱之基也。夫祸乱之原基,由不报恩生矣。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侨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夫酒,酒酣,文公曰:“二三子盍为寡人赋乎?”舟之侨进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一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耆干,独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莫
21、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平原君既归赵,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乎?”平原君曰:“赵亡即胜虏,何为不忧?”李谈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可谓至困。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间,分工而作之,家所有尽散以飨食士,方其危苦时,易为惠耳。”于是平原君如其计,而勇敢之士三千人皆出死,因从李谈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
22、。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李战死,封其父为李侯。(节选自说苑复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B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C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D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
23、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出亡”与“其一人夜亡告之”(汉书苏武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B“小人请陈其辞”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含义不同。C“家所有尽散以飨食士”与“旦日飨士卒”(鸿门宴)两句中的“飨”字含义相同。D“秦军为却三十里”与“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却”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到别人恩惠一定要报答恩情,哪怕是君王,如果不懂得回馈臣子的功劳,害怕论功封赏,也会导致灾祸。B舟之侨追随晋文公流亡却未得到封赏,后来他
24、以“不得其所”的蛇来表达自己的失意,这引起晋文公的惊讶。C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困告急,李谈对平原君耽于享乐不忧国事心怀不满,于是劝诫平原君要在危苦之际施恩于人。D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计谋,于是众多勇士挺身而出,慷慨为国赴死,后来楚国魏国救兵赶到,秦军最终罢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5分)(2)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田家王维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羸牸,草屩
25、牧豪豨。夕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注释】屩:草鞋。豪豨:健壮的肥猪。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尝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B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C“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D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15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
26、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的观点:“_,_。”(2)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写诗人归园田后的生活,与刘禹锡陋室铭“_,_”有异曲同工之妙。(3)李煜虞美人中“_,_”两句,词人于风月中触景生情,流露出对往事的深重回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
27、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 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囊萤映雪”“高凤流麦”等文化典故,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 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传播推广传统文化,( )。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很可能陷入 的尴尬。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
28、馆的“越王勾践剑”数字藏品,还是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数字藏品、舞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推出后都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数字藏品既像放大器一样,又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大大增强了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知名度。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思想引领”比“双向奔赴”更重要B“双向奔赴”比“思想引领”更重要C不仅要做到“双向奔赴”,还应追求“思想引领”D既要重视“思想引领”,又要讲求“双向奔赴”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根据下面的文字
29、和图片,完成2021题。莲叶的上表皮由特殊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表面布满了高1020微米、宽1015微米的突起,同时被覆着一层疏水的蜡。如此特殊的结构使得 时,会隔离开表皮细胞,进而形成“玉盆琼珠”。水珠滚动, ,莲叶也就实现了自洁。莲叶的自洁本领确实存在,但用它来解释“出淤泥而不染”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稍加分析便能发现这个解释无法站稳脚跟;假设莲叶发挥自洁效应能使莲免受淤泥污染,那莲叶刚从淤泥里钻出来时,是否应该呈现展开的盾形模样?否则,如何通过叶表面特殊的结构来排水除污呢?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秘诀其实很简单,看一张实拍照即可解谜:刚钻出淤泥的莲叶长这样发现了吗?幼叶 ,直至钻出淤泥,这意味着
30、幼叶根本接触不到淤泥。既然接触不到,又谈何不染?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莲叶确实可以自洁,但这并非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马宏达,摘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的桂冠,实现了该项目中国金牌零的突破。“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引发热议。央广网指出:“马宏达等劳动者通过勤学苦练将每一个动作刻进肌肉记忆,刻下的正是把专业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