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看教案(部编九上语文).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看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教案 部编九上 语文
- 资源描述:
-
1、6 我 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2.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本课诗歌朗读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
2、播放两幅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自然融入本诗写作的意境。(出示课件1、2)教师:就两幅图片,进行点评讲解,理解本诗写作的大环境。(出示课件3)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展示文题:6 我 看 (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是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6)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 “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译作普希金抒
3、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等。(2)知识备查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对诗歌相关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7)九叶诗派: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3)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的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8)这首诗作于1938年,是诗人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后至昆明西南联大创作的第一首诗,写于文法学院所在地蒙自。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9)(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
4、件10)教师:对于词语的解释,我们除了利用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还可以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注意:“飘逸”在文中是动词。还可以作形容词,意为洒脱、自然、与众不同。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出示课件11、12、13)1.教师播放诗歌朗读,让同学们仔细认真的听读。2.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同学们在听读中感受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4)注意词语的重读; (5)读出情感。步骤二:朗读诗歌,分析层次3.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出示课件14)同学们,自主完成这首诗的层
5、次划分,正确划分后再概括层意。预设1:第一层 (第1、2节):描绘“我”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色。预设2:第二层(第35节):直接抒情,表达“我”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融入大自然的情感。4.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出示课件15)教师:根据你们上面播放的示范听读,下面请你们回答这个问题。学生1抢答:明快。学生2抢答:轻松。学生3抢答:酣畅。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指代的内涵。2.感受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6)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看这首诗歌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穆旦描写的春的
6、世界,感受他笔下的春的独特与美好。二、新课学习,精读细研(一)学习第1节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的第1节,思考下面的问题:1.第1节包含哪些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哪些特点?(出示课件17)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课,对意象不陌生,在此我们对第1节诗歌再寻找一下以下,如何结合内容分析一下。 教师巡视,学生自主讨论。学生1抢答:春分。学生2抢答:春草。学生3抢答:我认为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美丽生动的特点。2.画出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18)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勾画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然后再分析它们的表达
7、效果。学生甲:如“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凸显出春风柔和的特点。学生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二) 学习第2节教师:要求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诗的第2节,然后看问题思考:1.第2节紧承第1节哪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出示课件19)点名学生回答,教师最后根据他们的回答指正。学生:第2节紧承第1节的“春分”这个词语。教师:回答不正确。教师指正:第2节紧承第1节的“向晚”这个词语。教师指正: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法?有什么作用?(出
8、示课件20)教师点拨:我们回答本题时,首先从本节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作用,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简洁。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教师补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云人格化,把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美丽动人,令人沉醉。3.这节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21)教师提示:描述诗歌的画面,我们要抓住本节诗歌的关键意象,用富有诗意语言去描述,注意语言的简洁、流畅。要求学生拿出本子,独立书写,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点评之间的画面描写。教师示范: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三) 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