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课堂讲义》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文本11 师说 第1课时 .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
- 资源描述:
-
1、文本11师说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嗟呼()句读()或不焉()巫医乐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氏子蟠()贻之()(2)给多音字注音 2词语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其出人也远矣:_句读之不知:_3名句填空师者,_。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故_,_,_,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_,_;今之众人,_,而耻学于师。爱其子,_,_,_,惑矣!是故_,_。_,_,如是而已。一、整体感知1实词(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或师焉,或不焉:_(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之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
2、_。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是故无贵无贱古义:_。今义:_。今之众人古义:_。今义:_。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 _。(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师传道惑(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吾从而师之:_吾师道也: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而耻学于师:_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或师焉:_小学而大遗:_君子不齿:_位卑则足羞:_2虚词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之乎也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将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3、解: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师不必贤于弟子:_不拘于时:_二、深层探究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阐述其作用。答: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例句作用5.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爱其子”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6从最后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韩愈全部的写作动因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三、技法迁移正反对比论证文本回顾本文有例证和引用论证,如课文第3自然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但最突出的还是第2自然段的正反对比论证。从三个方面作对比,剖析
4、“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再以人们为了“择师而教之”与自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这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技法点拨用正面材料或观点与反面材料或观点两相对照,从而阐明所持论点的正确或揭露对方论点的谬误,这种方法就称为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的显著特点是什么?通过正反比较,可以使问题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对比论证适用面较广,它可用于立论,也可用于驳论;可用于通篇,也可用于局部;可用于材料,也可用于
5、结论。运用对比论证法应注意些什么?恰当选择比较对象,选择好比较角度,要在同一范围内。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剖析或判定,否则就可能陷入以误为正、以是为非的泥潭。论证中所用的材料除了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外,还必须具有鲜明的对比性。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等的对比,突出论点或事物的鲜明特征。迁移运用请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明“忍让”与“怯懦”这两种品质的不同。题目自拟,不少于200字。答案解析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1)jidufuyutnchnxindnpny(2)zhn、chnchun、zhun2领会某一道理。岂,难道。超出。同“逗”,句中需要稍微停顿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27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