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 06 解析 备战 2024 年中 语文 文言文 对比 阅读 全国 通用
- 资源描述:
-
1、专题06 穿井得一人 (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
2、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斫:欧断。金声而玉应: 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古窾(ku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1【甲】文选自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2解释下列加点词。(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
3、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6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1)【甲】文启示:_(2)【乙】文启示:_【答案】1 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 2 (1)等到,待 (2)让、令 3富贵人路过并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黄金交换了它。 4 (令人)问之于丁氏; 请人将琴做旧。(请人将琴作断纹、古,埋入土中) 5C 6 (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 (2)判断
4、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伯牙鼓琴。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待。(2)句意:(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使:让,令。
5、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过,路过;之,指琴;易,换,交换。4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得:(令人)问之于丁氏;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可得:请人将琴做旧。(请人将琴作断纹、古,埋入土中)。5考查内容理解。C“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有误。联系乙文内容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只是做旧了,就成了珍品。所以应为:由于表象不同。故选C。6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甲文中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可得启示:对于会议,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这样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根据“有闻而传之者:
6、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可得启示: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根据乙文中工之侨两次献琴的经历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只是经过了做旧处理,就变成了珍品,由此可得启示:判断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
7、消息,还不如不知道。【乙】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
8、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2023广东深圳统考二模)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乙】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逾墙而走。(节选自战国策)注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费:鲁国的地名
9、。族,指姓氏。杼(zh):织布机的梭子。逾:越过。走:逃跑。【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注数(shu):多次。玃(ju):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B昔者曾子处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其母尚织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D人之与狗则远矣/亲贤臣,远小人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9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10、/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B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C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D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10以上三则选文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句原文可以看成应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答案】7B 8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关注点:求闻、若此、无闻、句意)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9C 10反映的是如何面对谣言的问题。正确观点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谣言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乱真,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网络时代信息铺天盖地,我们要学会用分析的眼光对信息加以甄别
11、,不要轻易相信谣言。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不要做谣言的传播者。【解析】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使:名词,使唤,指劳力/名词,使者;B.处:介词,在/介词,在;C.若:形容词,原来的/代词,你;D.远:动词,差得远/动词,远离;故选B。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第一个“若”,像;第二个“若”,如;重点词:愚者,愚蠢的人;大过,犯大错;也,表判断。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人告曾子
12、母曰”“曾参杀人”是别人说和说的话,中间应断开;“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是曾母的反应及应答的话,中间应断开;“织自若”是曾母的动作。故断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故选C。10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甲文中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言,后来宋君派人前去求证才明白是打井省出了一个劳动力。可见,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耳听为虚,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乙文主要叙述了费地有一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人了,人们不了解真相事实就去告诉曾子母亲,曾母在听到一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
13、人了,她不信,听到第二个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依然不信,“尚织自若”,当听到第三个人说儿子杀人了以后,“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由此分析,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丙文先给出结论“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然后以“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得出“人像狗”的事例来论证,说明了对于传言不能轻信,要细细品察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三位作者都强调实际考察、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缺乏事实根据的谣言是可怕的,需特别谨慎地对待。三文都告诉我们:不要轻
14、信流言,对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确认其是否真实。丙文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即为应对传言问题的正确观点。第三问,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要用实践检验真伪,对待传闻要仔细考察,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信谣,不传谣,更不能造谣。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乙】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
15、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丙】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去宥(节选)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
16、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注释】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11甲乙
17、两段选文均选自_。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邻人遽伐之 ( )(2)何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14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如此危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B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C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如此危险,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D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15甲文告诉我们_的道理。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根本原因是:_(请自己的话概括),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_,以上两例均从_面阐述了_的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6下列
18、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B乙文写邻人“有所宥”,齐人“大有所宥”,国君“甚有所宥”,层层揭示“有所宥”的恶果。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给人以启示或警醒。D甲文中的“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都是乙文中所说的“有所宥”之人。【答案】11吕氏春秋 12 砍伐 原因、缘故 13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或使宋国国君也听到这件事。 14B 15 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 被贪欲蒙蔽或利欲熏心等 亡国 反 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16D【解析
19、】1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文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这两篇文章都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伐,砍伐;(2)句意:为什么?故,原因、缘故。1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国
20、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说(同悦,高兴)”,“险(险恶)”,“岂可为之邻哉(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句意应为: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故选B。1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21、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是“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本质是被贪欲蒙蔽了心灵。“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的意思是“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由此可知,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就是亡国。这两个事例都是从反面进行阐述的,论证了“所宥”的严重后果,用原文回答即“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强调了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1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有误,“丁氏”所说的“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即: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
22、一个人啊。“闻而传之者”“国人”误解了他的意思,并传播起来,二者是“有所宥”之人,而“丁氏”并非是“有所宥”之人;故选D。【参考译文】乙: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
23、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2022秋贵州黔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
24、吕氏春秋)乙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买鸟之直十倍矣。注释酬:付出。宿:一夜。遑:忧虑。怅:遗憾。(选自尹文子)1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国人道之(在路上)B家无井而出溉汲( 浇灌、灌溉)C将欲献楚王(想要)D过买凤凰之直十倍矣(同“值”,价值)18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19
25、下面加点的“而”的用法与“经宿而鸟死”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B切问而近思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有闻而传之者20对于传言,甲、乙两文中的宋君和楚王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传言?【答案】17A 18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 19D 20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说此事后,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问事情的原委。体现了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精神;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当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赐了路人,可知他对待谣言的态度是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意思接近即可,如未
26、结合文段分析,酌情扣分)现实生活中对待谣言不能轻信,一定要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得出判断。更不能以讹传讹,做谣言的传播者。(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7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有误,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故选A。18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
27、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国人传之”是国人对待这件事得态度,应断开;“咸以为真凤而贵”是国人认为那是真的凤凰,所以价格昂贵,应断开;故划分为: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19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经宿而鸟死”,意思是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而:连词,表顺接。A.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句意为: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而:连词,表并列,并且;C.句意为: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而:连词,表转折,但是;D.句意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而:连词,表顺接;故选D。20考查对
28、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一问,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当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问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可见他并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根据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可知,当楚王听说了路人买下凤凰欲要献给自己的事情以后,完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赐了路人,可知他对待谣言的态度是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第二问,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生活
29、中我们对待传言应做到:坚决与谣言的发布作斗争;要树立文明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据此可概括作答。【参考译文】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说:“是啊。”路人给他很多银子,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
30、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多了何止十倍。(2022秋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桑中生李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31、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注】南顿:古县名。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豚:小猪。行:不久。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翕赫:轰动、惊动。2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南 顿 张 助 于 田 中 植 禾 见 李 核 欲 持 去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及其家穿井_(2)丁氏对曰_(3)因植种_(4)间一岁余_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李君令我目
32、愈,谢以一豚。24这两篇短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答案】21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22 待,等到 应答,回答 种 年 23(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有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2)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拿一头小猪来感谢您(把小猪献给您)。 2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大意对即可)【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
33、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张助”是句子的主语,“植禾”“见”“持去”是张助的三个先后行为,题干要求划分两处,可从这个三个动词断开即可。即: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句意:就把李核种在那里。植:种。句意:时隔一年多。岁:年。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
34、意: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令,让。愈,痊愈。豚,小猪。谢以一豚,(拿)一只小猪拜谢。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
35、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桑中生李“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由此可见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参考译文】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
36、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桑中生李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
37、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2022秋江苏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闻夔一足韩非子哀公问于孔子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15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