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43).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43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荷塘 月色 教案 教学 设计 优秀 公开 43
- 资源描述:
-
1、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过程及步骤】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 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 那么写出来的景当
2、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材料二: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
3、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小结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
4、“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 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写作背景从 1921 年到 1933 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月离杭赴福州, 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