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分类复习 课内阅读【部编版 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含答案
- 资源描述:
-
1、六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分类复习 课内阅读(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课内语段阅读。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此文段选自_,这是_在_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1.5分)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固”的意思是_,“于”的意思是_。司马迁被称为“_”,他是西汉著名的_、_、_。(3分)3.“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张
2、思德同志_,请你再列举两个像这样的人:_、_。(1.5分)4.本段的中心句是_(首、末)句,此句与其它部分是_关系。(2分)5.请给此文段的最后一句话加上合适的关联词,使表达的意思不变。(2分)_二、课内语段阅读。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那时候,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1.田老师讲课的特点是:_。(2分)2.语段中,“_”和“_”这两个词语最能反映“我”听课非常专心,非常喜欢田老师的课。“我”的表现说明田老师的课
3、_(填成语),表明田老师是一个_的老师。(4分)3.请用“ ”画出语段中的比喻句。用这样的比喻能让人形象地感受到( )(多选)(2分)A.田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启迪和熏陶。B.田老师用讲故事代替上课,没有责任心。C.“我”对田老师的喜爱和感激之情。4.读了语段,你想起了哪位老师?他(她)为什么使你难忘?(3分)_三、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稠 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
4、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畏 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 销)逝,一派荒凉。1.用“”划去选段括号中不恰当的字。(3分)2.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_的心情。(2分)3.母亲发现“我”无声哭泣时,她的表现是怎样的?用“ ”在选段中标出来。(2分)4.在选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3分)_四、课内阅读。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5、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微波(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
6、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1.在文中括号里按原文填空。(4分)2.“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2分)_3.听了盲姑娘兄妹的对话,贝多芬会想:_(2分)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2分)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5.在最后一段中,既有实写,又有联想。请你把写实在事物的两句话,完整地抄写下来。(2分)_6.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