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2月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延边州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2月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 延边 2021 届高三 教学质量 检测 月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延边州2021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共8页,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也是老百姓的民歌,是先民生活过的乡间田野上的百草千花,有声音、有色彩、有生活、有感情、有思想、有精神,更有生命。随时代而演变,绵延不绝,生生如昨,形成了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中国诗歌出现了两股潮流。一股潮流是中国古典诗词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思想家、革命家,运用传统诗词形式抒发革命豪情,赋予诗歌旧的形式以新的内容,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新诗诞生,至今走过百年,涌现出艾青、贺敬之、舒婷等一大批杰出诗人,产生了无数的优秀诗作。2019 年诗刊第3期重新发表了公刘西盟的早晨。这首小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洋溢着时代精神,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年轻的诗人青春燃烧的岁月,也是解放不久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早晨,更是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早晨。这首诗既有诗人的天才构思,也得开国气象的助力,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中国优秀诗歌为何能够
3、脍炙人口、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民族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相互辉映的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仅2020年网络新媒体发表诗歌几百万首,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比例偏低,不关心人民痛痒、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
4、础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明确新时代诗歌审美标准。诗歌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新时代诗歌必须反映新时代的思想,体现新时代的情感,采用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语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要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题材进行创作,着力表现新时代的史诗性变化,着力塑造新时代的追梦人,着力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结合语言文字发展的新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支持鼓励诗人对新的诗体、诗韵的探索和创作。引导诗人和诗歌工作者树立为时代立言和“诗言志”的“大我”志向,批评诗歌创作中的不良现象,抵制劣质诗歌娱乐化现象。适应正在兴起的群众性朗诵
5、活动,精心编选出版诗歌朗诵读本,推出文艺栏目、频道和节目,在公共场合以公益广告形式选登好诗句,让好的诗歌更广泛更有效地介入社会公共生活,让好诗走进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源,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但其成就和影响还不能与唐诗、宋词、元曲等相媲美。B.中国古典诗词顽强的生命力,体现在它能够与时俱进,展现新的内容、彰显新的时代精神。C.中国优秀诗歌能够深刻反映当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时代精神,易于传诵,因此经久不衰。D.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鼓励诗人勇于摒弃传统,对诗体、诗韵作探索和创新,
6、为时代立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一段由诗经切入,简要地概述了中国诗歌发展史,说明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表明优秀的诗作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心声,才能拥有恒久的魅力。C.文章第三段通过分析网络新媒体诗歌创作中的不良现象,阐明了诗歌“数量”与“质量”的关系。D.文章先阐述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及新时代诗歌存在的问题,最后强调新时代诗歌的创作审美标准和要求。结构严谨,条理清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公刘的西盟的早晨不仅有诗人的天才构思,更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气象,深受读者喜爱,
7、所以2019年又被重新发表。B.当代诗歌创作者要反思丢失群众基础的原因,明确优秀诗歌的标准,遵循诗歌创作的规律,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多诗歌精品。C.新时代诗歌创作应以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语言表现新时代的精神,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D.新时代诗歌要得以发展,除了注重创作,还应该努力探索诗歌传播的方法、途径,让优秀诗歌能够更有效地介入社会公共生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材料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需要解决的首要民生问题。餐饮浪费现象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我们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
8、根弦,把节约粮食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充裕的粮食供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当前,从国际上看,受蝗灾、洪水、病菌等自然灾害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及分布受到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看,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在世界粮食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人均耕地拥有量不高等原因,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由于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多重压力。这些情况都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厉行
9、节约、反对浪费,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势在必行。(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09版)材料二:在一些单位的食堂,浪费食物的现象依然存在。除了饭菜分量大、饭菜不可口等理由,认为“我花了钱,我可以不吃”的人确有不少。小餐桌反映大问题,重提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十分必要。勤俭节约不仅关乎私德,更与公德相连。食品浪费也是社会资源浪费,一旦相效成风,会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危及粮食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接近粮食总产量的6%,这一数字对于粮食产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的我们而言不容小觑。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尽管生活好了、腰包鼓了,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允
10、许有浪费行为。时下,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我们更需牢记筚路蓝缕的创业时光,勿忘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岁月,切莫让勤俭节约落空于口号、停留于纸面。(摘编自王龙啸莫忘勤俭节约,人民日报2020年08月21日05版)材料三: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法治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和杜绝粮食收储过程中和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浪费现象,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食品浪费行为,改变餐饮消费陋习,倡导以节约节俭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文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这是贯彻落实习
11、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也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餐饮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18版)4.下列树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需要解决的首要民生问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触目惊心的餐饮浪费现象会直接危及粮食安全,要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B.从国际上看,自然灾害和人为制造等原因,增加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看,人口多、耕地少等问题造成了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局面。C.小餐桌反
12、映大问题,浪费食品也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一旦互相效仿成风,会加重我国粮食产需“紧平衡”的态势。D.任何时候都要勤俭节约,都不允许有浪费行为。不能让勤俭节约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 指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国内外粮食问题所面临的危机,强调要始终有忧患意识,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B.材料二,针对一些单位食堂的浪费现象,分析了一些人浪费食物的理由和心理,强调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指出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C.材料三,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举措,得民心、顺民意,是保障国家安全,
1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途径。D.综合三则材料来看,勤俭节约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风气息息相关。每一个公民应该牢固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践行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6.怎样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明新风尚?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军 礼高军“左场长,又当起义务护林员啦?”碰面后大家就主动和他打招呼,不管认不认识,他一律笑着答应:“闲着也是闲着,就是随意转转,看看阵地上的情况。”接着他两脚啪地一并,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感谢大家多年来爱护山林。”已经离休的他闲不住,每天都要到山林里去和
14、大小树亲近一番才 觉得浑身舒坦。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他的眼光亲切得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会不时地摸摸树干,抚抚树枝。他出身贫苦,早年参军,打过很多仗,后来在上甘岭负伤才转业来这里的林场当场长的。那时候林场刚成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治山绿化。他识字不多,不会多讲,安排工作的时候就说一句口头禅:“我们必须攻占每个山头,取得彻底胜利。”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和黄继光在一个连队。当时战斗残酷,他也抱着炸药包去炸碉堡,并目睹了黄继光扑向敌人机枪眼的过程。当时他左胳膊已经 负伤,但还是坚持着把炸药包搡进了敌人的枪眼,自己也被掀出很远一段距离,幸运的是保住了性命。有一次山下的学校请他去作传统教育报告,专门让他讲
15、上甘岭战斗的事情,他觉得要好好重视才行,于是让林场里两个有文化的人帮着准备讲话稿,可是第二天一开讲就把内容全忘了,急得出了一头大汗,站起来对师生敬了一个军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使劲就能做好,用心就能干好。”说到这里停下来了。主持会议的校长知道他是忘了讲话稿,于是就启发他说:“老场长,你是怎么一步步到敌人跟前并炸掉敌人碉堡的呢?”“还能怎么样,有战士用机枪压着敌人的火力,我就是在地上爬着过去的,还能怎么过去?”整个会场都笑起来,气氛一活跃,在他与校长的一问一答中,事迹反而讲得更生动。最后,他站起来敬了一个军礼,整个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生活相当困难,老百姓有时候想捞摸点林
16、场里的树木自己盖房子或者偷着卖几个钱花。左场长知道百姓的难处,但看到费了二十多年工夫好不容易才绿起来的大山,他在林场职工和护林员会上咬着牙说:“必须严守阵地,谁失职就关谁的禁闭,就处分谁!”另一方面,他和自己的老战友们多方联系,帮着周边村里给弄来了柴油、化肥、抽水机、拖拉机,引进多种良种,当地百姓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从心里感激他,所以将树木保护得很好。但也有个别不自觉的,一个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济南、渡江战役的当地复员残疾老兵就时常摆老资格:“这些山都是老子冒死打下来的,砍两棵树算得了什么!”他胸前挂着七八块军功章,带着斧子上了山。护林员、林场职工拦不住,于是赶紧向左场长汇报,左场长让大家回去:
17、“你们不用管了,我去!”就在那老兵低头砍一棵黑松的时候,左场长 来到他跟前,大喝一声:“好大胆,缴枪不杀!”那人抬起头来,刚要开口,左场长把手使劲一挥,阻止了他:“你说说你立了哪些功!”那人指着胸前的奖章有些傲慢:“一等功两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五次。”左场长指指自已的胸前,原来他也挂满了军功章:“特等功两次,其他的我就不说了,你好好看看!”那人有些发愣,仔细看看确实比自已厉害多了,但还嘴硬:“家里困难,来砍几棵树不行啊?”左场长严厉地说:“不行!有困难想办法解决,但不能这样!咱们立的功在那里明摆着是不错,就能吃那老本啊?”通过这次交锋,这位老兵非常佩服左场长,后来成了林场的义务护林员。一路上
18、,人们时常和他打着招呼,左场长心情很好。当他来到跑马梁的时候,眼睛一下子瞪大了,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正在准备野餐,啤酒已经摆上,钩皮草已经堆起来,黄鲫子鱼已在一边准备好,他们是要用钩皮草燎黄鲫子鱼。眼下正处于防火戒严期,绝对不能在山林附近用火。他们看见他,尽管不认识也热情地打招呼:“大爷,过来一块喝点儿小酒。”他指指那堆钩皮草:“喝点儿可以,但黄鲫子鱼就吃不成了,不能燎!”“大爷,大爷,我们小心点没事的。”“不行,这是防火重地。”说着就在不远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几个人交换一下眼色,无奈地笑了:“您忙去吧,俺们保证不点火。”他也笑笑:“我这是在坚守阵地,打阻击战,你们不撤我不收兵。”直到他们收拾
19、好下山,他才又去别的地方转悠去了。清风徐徐吹来,在绿色的山林中,很多山花已经开放,香气四处弥漫着,他不由地抬起手来,对着大山又敬了一个军礼.(选自微型小说2020年15期,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军礼”为题,独具匠心。既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又用以暗示主人公曾经的身份,还能表现他军人的本色和精神风采。B.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有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正面描写,也有复员残疾老兵的侧面衬托,还有环境描写。C.小说的叙述方式很有特点,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展开,叙事自由灵活,历史与现实交织,倒叙与顺叙转换,讲述了上甘岭战斗、学校作报
20、告、大山护林等故事。D.小说在情节叙述与人物语言描写时,多采用口语,质朴平实,灵活简短,行文生动活泼,读起来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8.文中主人公由一名战斗英雄转业当了林场场长,身份转变了但军人的本色没有改变,他的军人本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9.小说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结尾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赵廷臣,字君邻,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二年,自贡生授江苏山阳知县,迁江宁同知,有政声。坐催征逾限,免。十年,大学士洪承畴经略湖广,荐廷臣清干,题授下湖南
21、道副使,屡平冤狱。十三年,调督粮道。十五年,从定贵州,遂擢授巡抚。甫至官,察民间疾苦,定赋蠲赈,惩贪横,禁吏卒骚攘。疏言:“贵州古称鬼方,自城市外,四顾皆苗。专事斗杀,驭之甚难。臣以为教化无不可施之地。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原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则儒教日兴而悍俗渐变。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并下部议行。十六年,擢云贵总督。土寇冯天裕陷湄潭,犯瓮安。调兵击却之。疏请改马乃、曹滴诸土司为流官。又言:“贵州曩被寇,改卫为府,改所为县,法令纷更,民苦重役,今应复旧制。云南田土荒芜,当招民开垦
22、。冲路州县,请以顺治十七年秋粮贷为春种资。”并下部议行。吴三桂贡象五,世祖命免送京,廷臣因乞概停边贡,以省边民之苦,允之。十八年,以平土酋龙吉兆功,加兵部尚书。康熙元年,调任浙江总督。叙督垦云南荒田功,加:太子少保。康熙四年,浙东初平,叛狱屡起,廷臣平情讯谳,全活者不计其数。时海滨尚多余孽,闻廷臣宽大,解甲来归甚众。六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八年,巡海自福建还,至奉化,病卒,谥清献。(节选自清史稿赵廷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原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则儒教日兴而悍俗渐变B.请自后应袭土官/年
23、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原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则儒教日兴而悍俗渐变C.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原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则儒教日兴而悍俗渐变D.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原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则儒教日兴而悍俗渐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疏,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或“奏议”。B.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明清两朝时的地方行政机关。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或多府的民政、田赋、钱粮
24、、户籍等事务。C.解甲,意思是脱下战衣,指军事行动间歇期间的休息,也可引申为武将辞免官职。文中意思是后者,用此意的成语有“解甲归田”。D.乞休,是古代官员由于某种原因主动自请辞去官职的方式,或被准许或不被准许。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 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赵廷臣清廉干练,政绩卓著。任湖南道副使时,多次平反冤案;任贵州巡抚时,平定动乱,安抚百姓。后历任云贵总督、浙江总督等职,均有突出政绩。B.赵廷臣推行教化,为政有方。贵州四周是专事斗杀很难驾驭的苗族聚居地,他提出施行教化、推行儒学教育等建议。这些想法得到了朝廷的认可。C.赵廷臣改革弊制,
25、重视农耕。担任云贵总督期间,他针对法令杂乱更迭的现状提出恢复旧制的建议;针对田地荒芜的情况提出招募农民开垦的办法。D.赵廷臣体恤百姓,宽厚仁德。他请求一概停止边地的进贡, 以解除边境百姓的劳役之苦;对浙江沿海残留叛乱余党,他从宽处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甫至官,察民间疾苦,定赋蠲赈,惩贪横,禁吏卒骚攘。(2)淅东初平,叛狱屡起,廷臣平情讯谳,全活者不计其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凉 州 词孟浩然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关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02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