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 芜湖市 2020 2021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教学质量 监控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4.考试结束后,请将“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
2、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
3、的起因。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
4、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
5、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杠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
6、传统等的支持。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
7、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C.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D
8、.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的文字,完成4-6题。我感到有人在我旁边,眼睛朝下看:是索拉博。他双手深深插在雨衣口袋中,跟在我身后。“你想试试吗?”我问。他一语不发,但我把线递给他的时候,他的手从口袋伸出来,犹疑不决,接过线。我转动卷轴把线松开,心跳加速。我们静静地并排站着,脖子仰起。孩子在我们身边相互追逐,不断有人跌在草地上。现在有人用口琴吹奏出一曲旧印度电影的音乐。一排老人在地面铺开塑料布,跪在上面做下午祷告。空气散发着湿润的青草味、烟味和烤肉味。我希望时间能静
9、止不动。接着我看到我们有伴了。一只绿色的风筝正在靠近。我沿着线往下看,见到一个孩子站在离我们三十米外。他见到我在看着他,微微发笑,招招手。我也朝他招手。索拉博把线交还我。“你确定吗?”我说,接过它。他从我手里拿回卷轴。“好的,”我说,“让我们给他一点儿颜色瞧瞧,教训他一下,好吧?”我俯视着他,他眼里那种模糊空洞的神色已经不见了。他的眼光在我们的风筝和那只绿色风筝之间来回转动,脸色有一点点发红,眼睛骤然机警起来。苏醒了。复活了。我在寻思,我什么时候忘了?不管怎么说,他仍只是一个孩子。绿色风筝采取行动了。“我们等等,”我说,“我们会让它再靠近一些。”它下探了两次,慢慢朝我们挪过来。“来啊,过来啊。
10、”我说。绿风筝已经更近了,在我们稍高的地方拉升,对我为它布下的陷阱毫不知情。“看,索拉博,我会让你看看你爸爸最喜欢的招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索拉博挨着我,用鼻子急促地呼吸着。卷轴在他手中滚动,他伤痕累累的手腕上的筋腱很像雷巴布琴的琴弦。我眨眨眼,瞬间,我想起26年前那个兔唇男孩的指甲破裂、长满老茧的手。我听见某个地方传来牛的哞哞叫,而我抬头,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无声地洒落在白色的枝头上,现在我闻到了芜青拌饭的香味,还有桑葚干、酸橙子、锯屑和胡桃的气味。一阵雪花飞舞的寂静盖住了所有声音。然后,远远地,有个声音穿透这片死寂,呼喊我们回家。绿风筝现在就
11、在我们正上方翱翔。“我们现在随时可以把它干掉了。”我说,眼睛在索拉博和我们的风筝间飞快地转着。绿风筝摇摇晃晃,定住位,接着向下冲。“他玩完了!”我说。这么多年之后,我无懈可击地再次使出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我松开手,猛拉着线,往下避开那只绿风筝。我侧过手臂,一阵急遽的抖动之后,我们的风筝逆时针划出一个半圆。我突然占据了上面的位置。绿色风筝现在惊惶失措,慌乱地向上攀升。但它已经太迟了,我已经使出哈桑的绝技。我猛拉着线,我们的风筝直坠而下。我几乎能听见我们的线割断他的线,几乎能听见那一声断裂。然后,就那样,绿风筝失去控制,摇摇晃晃地摔下来。我们身后的人们欢呼叫好,爆发出阵阵口哨声和掌声。我喘着气。上
12、一次感到这么激动,是在1975年那个冬日,就在我刚刚割断最后一只风筝之后一只最狡猾的蓝风筝晃晃悠悠扑向树梢。“帮帮你把它追追回来,”哈桑激动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当时我看见爸爸在我们的屋顶上,鼓着掌,容光焕发。我俯视索拉博,他嘴角的一边微微翘起。微笑。斜斜的。几乎看不见。但就在那儿。在我们后面,孩子们在飞奔,追风筝的人不断尖叫,乱成一团,追逐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我眨眼,微笑不见了。但它在那儿出现过,我看见了。“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
13、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节选自【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有改动)注: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哈桑,“我”家仆人阿里的儿子。“我”和哈桑是好玩伴,“我”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因为阿富汗的传统是线被
14、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我”历经艰辛从喀布尔救出索拉博,把他带回美国之后,索拉博因为感情受到伤害不愿和任何人交流。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生动地向读者描绘了“我”再现那招古老的猛升急降的绝技的画面,展现了阿富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B.小说结尾处反复出现“我追”,巧妙地与多年前追风筝的兔唇男孩哈桑相映照,照应书名“追风筝的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C.“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再现了“我”和索拉博放风筝时的真实情景,烘托了二人的喜悦心情。D.小说对“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比如“
15、我想我看到他点头”,描写出“我”渴望索拉博和我交流的心理。5.索拉博虽未和“我”交流,读者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细微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索拉博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6.在1975年那个冬日,哈桑帮“我”追那只蓝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二十六年后,“我”帮索拉博追这只绿风筝,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一)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壁
16、,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壁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且夫秦欲壁,赵弗予壁,两无所曲直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000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3九寨沟_鲁教版 (共27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