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11课 师说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11课师说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课件 11
- 资源描述:
-
1、第11课 师 说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注】浩荡: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吟鞭:诗人的马鞭。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落红:落下的花朵。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然后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新 竹(清)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注】龙孙:竹笋的别称。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本诗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
2、长又需老一代积极扶持。作者介绍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便借为文送李蟠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背景解读1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先叙述后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
3、。“说”,古义为陈述与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即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知识链接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师说”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德国战胜法兰西,归功于小学教员,这是人所知道的。家不重师,则家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简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诸君何所事,候补当教员,开创新世纪,大任在两肩。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作者认为一个人为什么要从师?提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提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4、师之所存也。本文是韩愈专论从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持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1韩愈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积极的教育思想?【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提示】围绕“师”回答即可。【答案】韩愈在师说中主要提出了三点教育思想:一是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即“传道受业解惑”;二是表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门第观念,具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辨证思想;三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5、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应该怎样理解?【对应考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提示】要体现作者思想的“新”。【答案】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韩愈拿“道”的有无作为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道”在即师在,只要合乎这一标准,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不必考
6、虑。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论题,是全篇所要论证和宣扬的中心思想所在,以下都是根据这一论题所作的具体阐释。3“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对应考点】探究文章的内涵。【提示】结合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回答。【答案】“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不必拘束于“常师”。孔子向这么多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人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7、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观点在当今仍是很有意义的。4从最后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韩愈全部的写作动因吗?【对应考点】把握文章主旨。【提示】联系写作背景分析。【答案】原因是“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地说,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不拘于时,学于余”。结合文中所说的“时”来分析,这远不是韩愈写作此文的动机。唐朝中期,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背景下,李蟠能“不拘于时”,正符合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从师标准。另外,“好古文”,也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