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记叙文阅读【考点串讲PPT】-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串讲PPT
- 资源描述:
-
1、专题03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大串讲考点一、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理解词语含义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1.常见题型(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3)“”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词 语(5)“”词可否删除,
2、或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针么?(6)“”词在句中(文中)指代什么2.解题思路 2.理解词语含义方法。(1)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2)深层含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的运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3.答题模板(1)“”一词原指(词语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或修辞义),在文中起到了作用(表达了的感情)。(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对中心、主题的作用)(2)该词本指(本义),在这里指(语境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词 语 (3)指代题: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
3、”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二:重要词语作用(或赏析词语表达效果)1.常考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3)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4)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词 语2.答题模板方法(选准赏析角度)+作用(表达效果+情感)(1)从描写角度赏析这句话是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
4、、”等动词,描写出了人的,表现了的品质(心理、性格),表达了的情感。(2)从词性角度赏析动词:“”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有的作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物体)的特征。词 语(3)从修辞角度赏析“”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情感)。(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词运用(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
5、达的思想情感)。(5)从词义的角度赏析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词性、修辞、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的词语。分析词语本义+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写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此外还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等角度赏析。词语 三:词语 选用、替换或删除1.常考题型(1)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或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替换为“”可以吗?为什么?(3)如果把“”换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2.答题模板(1)替换题:不能替换,
6、因为原词的意思是,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表达(反映、突出)了,如果换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用原词更生动、形象等。(2)删除题:(一般是)不能删除,因为该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更生动形象地人物(事物)的感情(特点);该词强调了上文内容,与上(下)文是关系;删去后(不好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删去。词语考点二:句子的含义与赏析考试中对句子的考查,主要是针对重要句子,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句子。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一:理解句子含义 1.常考题型(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7、;(2)结合文章内容(上下文),理解某句话的含义;(3)揣摩下面的句子,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4)文中两次出现“”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句子二:句子的作用 1.句子的作用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六种:(1)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或铺垫。(4)承上启下(过渡)作用。(5)前后照应。(6)总结全文;句子内容上的作用常见的有四种:(1)点明全文(段落)中心、主旨,升华中心。如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某种情感。如文章描写环境的
8、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如文章的过度句、伏笔句。(4)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章中表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句子。句子 2.常考题型(1)分析某句话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句子表达作用。3.答题模板该句话,在文章的内容(结构)上起作用,使更加。温馨提示: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要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三:还原句子 1.常考题型(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2)“”一句应还原到文中的()处。句子2.答题方法解答还原句子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原句的特点,并结合语境,反复推敲。(
9、1)看原句特点。分清是中心句、过渡句,还是拓展句、补充句等。(2)看对应关系。选项与文章紧密相关,除了有明确的对应词,选项往往与设空处前后的内容在语意上彼此呼应。(3)看位置信息。如果设空处在段首,通常考查中心句或引领句。如果设空处在段尾,通常是结论性或概括性的语句。段首和段尾也可能是过渡句。此时要“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即阅读上一段结尾部分,并结合下一段内容,看所选的答案能否将两段内容连接起来。(4)审读验证。选完后,应通读全文,仔细梳理对应信息、行文逻辑和关联过渡,既要验证已选内容的合理性,又要避免先入为主的问题。句子四:多角度赏析句子(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1.常考题型(1)请从修辞的
10、角度品析划线句子。(2)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找出一例简要分析。(3)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2.答题模板(1)比喻、拟人、夸张(描绘类)形象生动的写出的特征,抒发作者 情感。(2)排比、对偶、对比(结构类)结构整齐,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句子(3)反问、反语、设问、反复(语气类)加强语气、语势,抒发作者情感,激发读者的感情。也可以用下面的模板: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修辞格作用)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从描写角度赏析1.常考题型(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
11、写方法?有何作用?答题五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2.答题模板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句子(三)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角度赏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1.常考题型(1)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答题模板通过运用“”等词语,准确传神地写出事或人心理或心情,表现人物品质或感情。
12、赏析句子的一般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描写角度、词语),写出了(内容、特点等),表达了(作用、效果、情感等)。句子考点三: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记叙文中,段落在不同位置的作用(视位置定段落作用)(一)段落位于文章的开头:1.作用:A.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埋伏笔;欲扬先抑,与下文形成对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标题;与后文相照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为线索,贯串全文。B.内容上:写了内容(概括该段具体内容),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起因;交代写作对象;交代故事
13、发生的环境;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开篇点题,或点明主旨;渲染气氛;表达了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C.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段落 2.常考题型首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第1段能否删除,为什么?首段内容是否多余或重复,为什么?本文开头写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题无关,能删掉吗?为什么?3.答题模板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温馨提示】(1)开头不一定是指第一段,也可以是前几段或者前几句话。(2)如果开头引用了歌谣、故事、谚语、诗句等,或者往往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如果巧设问题开头,往往能造成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4、。(4)对于“开头写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题无关,能删掉吗”这样的问题,大多先回答“不能”、“不好”等,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回答开头的作用。段落 (二)段落位于文章的中间:1.作用:A.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照应前文,或与后文相照应;总结上文等。B.内容上:写了内容(概括该段具体内容);总结了上文内容,引出了下文内容,强调了内容,表现了;文章由转为(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历史转为现实,由感性转为理性等);突出强调某事/某种情感;揭示事件的意义,丰富文章内涵;推动故事情
15、节发展。2.常考题型(1)文章中第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2)某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4)文章中第段看似与文章的主要事件无关,能去掉吗?为什么?段落 3.答题模板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上,总结了上文内容,引出了下文内容(上承,下启)。(三)段落位于文章的结尾:1.作用:A.结构上:总结全文;前后照应(照应开头、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B.内容上:写了内容(概括该段具体内容);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暗示主题,深化(升华)主题;表达(强化)了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C.表达效果上: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深思,
16、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或留有思考的余地)。2.常考题型(1)试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2)说一下作者这样写结尾有什么用意?(3)结尾内容是否多余或重复,为什么?(4)下面哪一个结尾更适合本文?段落 2.答题模板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是指结尾本身、结尾对人物、结尾对主题、结尾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结尾对标题、结尾对开头、结尾对全文的作用。具体来说:【内容上】结尾本身:概括结尾写了什么内容;结尾对人物:凸显了人物品格;结尾对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此作用常见,要答出具体的主题)以及结尾对读者(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既在意
17、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结构上】(1)对标题:照应/紧扣标题(2)对开头:首尾照应(3)对全文:总结/收束全文段落考点四:赏析修辞手法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
18、,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 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修辞2.2.常见题型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及答题格式(1)(1)第第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什么好处?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出了的情景的情景(或或画面画面),),抒发了抒发了(表
19、现了表现了)的情感的情感(性格性格)。常见的是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常见的是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但要注意:但要注意: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把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把比作比作,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描写地描写(绘绘)出出了了 的情景的情景(或画面或画面),),抒发了抒发了(表现了表现了)的情感的情感(性格性格)。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形象地描写象地描写(绘绘)出了出了的情景的情景(或画面或画面),),抒发了抒发了(表现了表现了)的情感的情感(性格性格)。(2)(2)体会第体会第段加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828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