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溪 高中 2023 2024 学年度 高考 适应性 测试 语文 参考答案
- 资源描述:
-
1、本溪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含解析)1D 2B 3A 4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而上;勤于磨练,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5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材料二则论述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材料一侧重于理论论证(理论分析),材料二侧重于事实论证(例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错误,原为相关内容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
2、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没有说明谁更重要,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思想内涵高度契合”错误,原文为“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不是“内涵高度契合”。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该项是知行的区别,表现知行分离。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
3、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可知,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结合“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可知,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结合“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可知,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而上;结合“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可知,勤于磨练,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知行合一
4、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
5、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材料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论述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材料一,结合“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等内容可知,侧重于
6、用道理分析,是理论论证;材料二,“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举例证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侧重于事实论证。6B 7A 8“揪”指的是抓住并扯出,这里用“揪”字表现了巴尔扎克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强而有力、随意自如、毫不费力,表达了对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的高度赞扬。 9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多次运用“不是”“而是”“以及”“就是”等词语,加强语气,通过反问,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做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7、。【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因为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喜剧为人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B.“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错误。根据原文“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可知,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把此判现实主
8、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C.“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错误。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是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是语调铿锵、激昂慷慨,而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应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错误。根据原文“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等可知,这篇葬词的语言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而非“语言质朴”。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写出词语的字面意思,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运用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效果,最后结合文章主题
9、写出运用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根据原文内容,“揪”的意思是紧紧地抓,抓住并扯出。根据原文“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可知,“揪”指的是巴尔扎克在写作中分析运用素材时的有力、随意自如、毫不费力。结合“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可知,“揪”表达了对巴尔扎克进行写作时,深刻洞察社会万象的高度赞扬。9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修辞、句式、语言、结构、情感、作用等方面来分析。从修辞的角度,画线的句子“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10、手法,三个句子都是“不是而是”的句式,从而构成排比;效果是语调激昂慷慨,“是光明!是开始!是永生!”写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从句式的角度,画线的句子运用“不是而是,不是而是,不是而是,就是”的句式,多次运用“不是”“而是”,还有“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中的“就是”等词语,加强语气,通过反问“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从作用的角度,画线的句子是雨果对巴尔扎克的逝世做了评价,多种修辞的运用,以及哲理句“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做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10ELQ 11B
11、 12B 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2)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 14贞观之初,极力倡导;三年之后,闻谏言则喜;最近一两年来,表面接纳,实际上内心不满。【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公向未道时”作状语,用于句首,其后E处断开;“自谓所行不变”中“谓”是动词谓语,“所行不变”为宾语,其后L处断开;“及”用于下句句首,“及见公论说”用于句首作状
12、语,“过失”作“惊”的主语,Q处断开。ELQ处加句读。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掌握能力。A.正确。B.错误。和;结交。意思不同。句意:创业与守成哪个难?/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C.正确。一次;统一。句意:获得一次活命。/天下统一。D.正确。看见;被。句意:见有人进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错误。根据原文“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可知,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并没有否定,只是说,“创业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13、句子的能力。“董”,督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怀仁”,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草昧”,指原始的未开化的状态,这里指国家开始创立;“角力”,角逐争斗;“臣之”,使他们臣服。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原文“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可知,贞观初年,唐太宗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