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6: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6: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课件 16
- 资源描述:
-
1、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作运用的艺术手法。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学习目标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作者简介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死
2、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
3、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写作背景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作。这时,他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掌握生
4、字读音;2.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充满感情的朗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认真研读上片,思考并讨论:上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词人形象:上片刻画了一个因满腔报国杀敌之志却无人理解、不能施展,内心无比苦闷、激愤、孤独的词人形象。刻画方法: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探究讨论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画面宏大壮阔这两句描写了哪两种景物?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反衬作者登楼时的孤独与渺小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比拟、比喻、寓情于景;烘托作者内心的忧愤。此三句是怎样写远山的?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作者站在建康赏心亭上,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
5、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因此这三句借言远山之献供,烘托其内心浓愁深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描写了哪些意象?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烘托作者内心的悲凉与孤独。上片表现人物的方法:1.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与心理;2.通过景物描写反衬与烘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典故态度思想情感许汜求田问舍张翰念鱼归隐桓温感慨流年休说怕应羞见可惜表达作者不愿归隐、不为私利,一心报国的满腔热情。时光流逝,满腔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英雄泪”一词表现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懑;“倩
6、何人唤取”表现了词人缺乏知音的孤寂、落寞。思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断鸿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人的动作人的动作找出富有
7、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能会“登临意”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情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苦 闷急切悲愤报国无门无人理解忧愤孤寂作业1.背诵这首词。2.课外阅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8、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金戈铁马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寻常巷陌无处寻找英雄人物的流风余韵代指兵强马壮草率、仓促行事落得不堪哪堪普通解释下列词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理解内容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丰功伟业,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抹斜阳映着丛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北京同步课件: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37张(人教新课标必修4).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