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7张PPT).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资源描述:
-
1、毛泽东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人 民 解 放 军 占 领 南 京毛 泽 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新闻的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
2、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s)y su z xi ku jin xi dng dng si si思考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
3、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课文结构 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自读课文: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九江
4、江阴安庆芜湖江阴安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课文阅读分析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
5、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在文中的作用是_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和_。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173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