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2(鲁人版必修4).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高二语文学案 1.2 六国论 2鲁人版必修4 2012 语文 鲁人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2(鲁人版必修4)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本课13段,识记文言词语的音形义,理解相关语法现象。二、预习内容: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 奉之弥()繁B.弊在赂()秦 弃之如草芥() 率()赂秦耶C.暴()霜露 革灭殆()尽之际 小则获邑()D.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曰:六国互丧 或
2、未易量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A. B. C. D.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然后得一夕安寝可谓智力孤危剌客不行,良将犹在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6、下列
3、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邯郸为郡 圣人之所以为圣A.与读音不同,意义一样B.与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与读音不同,意义互不相同。D.与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7、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竖子不足与( )谋 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句读之不知 唯弈秋之为听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皆不可限以时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其势弱于秦 唯利是图 吞舟是漏
4、 A/ B/ C/ D/ 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
5、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4背诵本文。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文学常识积累:(1)、走进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
6、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2
7、)、理解文章写作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