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六单元 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第25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六单元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晚年时和四位弟子畅谈志向的一个场景。选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新知导学背景助读基础梳理5.明句式(1)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语前置句(2)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结构后置句(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词结构后置句6.积名句(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2013浙江高考)(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2013广东高考)(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2014江苏高考)(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014山东高考)(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2014浙江高考)(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015湖北高考)(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015江苏高考)【目标一】赏析作品中的形象1.简要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参考答案(1)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
3、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的性格。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2)冉有: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冉有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答疑解惑问题导思(3)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
4、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4)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的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的一面。2.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参考答案首先,孔子对弟子的积极进取持肯定态度,即便笑子路,也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他“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
5、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其次,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子路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
6、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目标二】理解孔子的思想1.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参考答案(1)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孔子“哂之”。(2)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3)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
7、作的能力。孔子“惜之”。(4)对曾皙:孔子“与之”。2.如何理解孔子与四位弟子的谈话?参考答案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是离不开儒家学说的话题的。孔子问志,四位弟子的回答,表面上看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子路要百姓们“知方”,是重视“礼治”;冉有的“俟君子”以修明“礼乐”,是重视“礼治”;公西华愿做“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的小相,也是重视“礼治”;曾皙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同样也是重视“礼治”。因为曾皙同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的是陶冶性情,从而培养他们自己的情操和高洁的志趣。他所描绘的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礼治”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523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