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1单元 2-红 烛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1单元 2-红烛 新教材 2021 2022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上册 课件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 烛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练习思考与运用预习梳理与积累预 习 助 读【认识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成立“创造社”。郭沫若一生著述颇丰,其诗歌与历史剧的创作成就最大,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学术方面,他广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专著。1946年7月15日
2、,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相关链接】1.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以来创作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的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2.创造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前期,他们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后期则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知 识 积 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
3、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2)慰藉:安慰。研习讨论与鉴赏问 题 研 讨【任务一】揣摩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感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诗歌选取了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意象。这些意象宏大、壮丽,有着雄阔的视域,给人一种强劲的力量感。2.诗中的这些意象,既是眼前的实景,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可知,“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象征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力量,“太平洋”“北冰洋”象征了这种力量的巨大与强劲。3.这首诗运用
4、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参考答案:拟人、夸张和排比。拟人、夸张如“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排比,如“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又如“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阔大壮美的夸张,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高扬个性、力图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充满着爱国激情和青春的力量。【任务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红烛精神1.诗的标题下面有题记“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李商隐的“蜡炬”意象,正是诗人闻一多“红烛”形象的来源;“红烛”一
5、诗所要表现的正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献身精神。同时,这句话也提醒读者:“红烛”并不是表达相思之情的“蜡炬”,而是新的时代赋予诗人的历史使命。2.在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红烛”的两个特点进行设疑,这两个特点是什么?诗中是如何“设疑”的?参考答案:特点:红烛的“燃烧”与“流泪”。诗中有两处“设疑”,分别是:第2节中“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第6节中“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3.如何理解“红烛”的“燃烧”与“流泪”?参考答案:诗人认为“燃烧”“正是自然的方法”,是上苍赋予的使命;“流泪”是“烧得不稳时,/才
6、着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实现使命的迫切感,创造光明的责任感。4.如何理解诗歌结尾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含义?参考答案:这是诗人对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是诗人从自身的悲剧命运中陡然升起的昂奋之情与献身之志。课 堂 活 动在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咏物诗所歌咏的对象与诗人的形象往往具有高度统一的关系。如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这些形象其实都是诗人个人形象的外化。那么,闻一多先生红烛诗中的“红烛”和诗人自己的形象有没有“高度统一”的关系?“红烛”是诗人形象的外化吗?谈谈你的理解。提示: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明显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589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