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2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3-2-1 修辞的判断与效果赏析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2022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3-2-1 修辞的判断与效果赏析 新教材 2022 高考 语文 人教版 一轮 复习 课件 专题 13 修辞 判断 效果 赏析
- 资源描述:
-
1、考点一 修辞的判断与效果赏析题型一 题型二题型一 修辞手法运用类型判断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显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可以是判断修辞手法的选择题,也可以是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相结合的主观题。在阅读中,还可以是鉴赏现代文或者古诗词的主观题。句式变换一般是单独考查,2020年新高考卷把修辞、句式变换放在一个语段中考查,体现了命题的综合性和情景化。“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
2、语(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种类繁多,如果考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判断不准,就容易造成推断失误,特别是一些易混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比拟,借代和借喻等。知识精讲理解修辞手法的必备知识(一)比喻:打比方即学即练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愿播进你肥沃的土地,萌发一片葱郁的生机。答:答案:(示例一)假如我是一个音符,我愿谱进你甜美的歌里,鸣奏一曲动人的旋律。(示例二)假如我是一滴春雨,我愿洒进你干涸的心田,滋润一段诗意的人生。(二)比拟:变个脸即学即练2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
3、相同的修辞手法,另外选择一种事物,表达出一种善意。沙发: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坐请坐”/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抱抱你”的姿势。答案:(示例)茶杯: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喝水请喝水”/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亲亲你”的笑容。微积累比拟与比喻的区别(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而“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三)借代:做代表即学即练3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吴宫花草
4、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D遥望洞庭山水色(一作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答案:D解析: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B项“珠翠”代指宫女。C项“孤帆”代指船。微积累借代与借喻的区别(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四)夸张:说大话即学即练4我国传统节气,不仅是
5、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请仿照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答:答案:(示例)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惊蛰轻雷殷殷,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即学即练5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
6、“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表现出了相似的感受:很面熟。两人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确实是前世有缘,所以才会有一见如故的感受。解答此题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微积累对偶与对比的区别(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
7、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即学即练6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三个人物,另外续写三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符合名著内容,句式基本一致,每部作品只能选择一个人物。家红楼梦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文学大师们刻画了许多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可悲,或可鄙;或可笑,或可爱;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敬,或可惜。正如阿Q,屈辱失败的经历让人觉得可悲,而自欺欺人的麻木又让人觉得可鄙;。答案:(示例)正如堂吉诃德,不合时宜的冒险让人觉得可笑,而不畏艰难的勇气又
8、让人觉得可爱正如晴雯,磊落反抗的个性让人觉得可叹,而含恨而终的结局又让人觉得可怜正如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让人觉得可敬,而出师未捷的悲壮又让人觉得可惜微积累对偶与排比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2)词语的避重与重字有别: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3)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过去)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9、。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节选自柴禾,有删改)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八)设问:自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622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