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 师 说.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 师说 高中 新教材 部编版 语文 必修 上册 课件 第六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第 六 单 元师 说语文内 容 索 引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预习梳理与积累预习助读知识积累预习助读【认识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另有外集十卷。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创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预习助读知识积累【了解背景】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
2、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从师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预习助读知识积累【相关链接】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
3、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面貌焕然一新。六艺:一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在师说一文中,采用后一种说法。预习助读知识积累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预习助读知识积累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通假字(2)一词多义预习助读知识积累预习助读知识积累(3)词类活用预习助读知识积累(4)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
4、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预习助读知识积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预习助读知识积累(5)重要虚词预习助读知识积累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5)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预习助读知识积累4.记诵韩愈诗文名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5、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预习助读知识积累(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8)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与孟尚书书(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10)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韩愈谢自然诗研习讨论与鉴赏问题研讨课堂活动整合建构问题研讨【任务一】把握文章的论述层次1.文章第1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参考答案: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
6、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参考答案:本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问题研讨课堂活动整合建构3.第3段举孔子从师的实例和言行,其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以孔子从师为范例,既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又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4.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段文字与文章的中心观点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这段文字说明了作师说的原因。是对后辈李蟠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