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一篇章 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三节 第1讲 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一篇章 第一部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三节 第1讲 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2022 新高 语文 一轮 课件 第一 篇章 部分 信息 文本 阅读 三节 筛选 概括
- 资源描述:
-
1、第三节 考点突破 基于情境下命题的对应策略第1讲 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活动1:去粗取精,合并同类,分层表述【信息的筛选与概括必备知识】“筛选与概括文中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概括。筛选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概括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筛选与概括文中信息“3注意”1.要注意通读并勾画。“通读”指读原文、题干和选项。读原文时要随时标记每一段落、每一部分的概括性语句,把握好本部分的内容和写作意图。通过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达到对全篇的中心内容、写作思路的
2、理解,从而弄明白材料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见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等。2.要注意有目的的比对。筛选概括出的信息要与题干、选项进行比对。阅读和答题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依据试题要求而定。阅读的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或者选项信息。3.要注意提取信息的准确性。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题干或选项需要,包括提取和概括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信息的筛选与概括关键能力】筛选与概括信息,关注“3情况”1.关注提问的方式。简答题的提问方式有:形成某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背景原因类)上述
3、材料分别表达什么观点?分析这些观点对有何启示。(观点启示类)请你对如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建议措施类)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的意义。(意义影响类)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的特点。(表现特点类)2.关注分散信息的处理。在一篇文章或者不同材料中,解说同一观点的内容可能分布在不同段落或相邻材料,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去粗取精,提炼概括,并把这些信息整合,最后分层表述。寻找分散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信息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与概括文中信息”的重点之一。3.关注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在简答题中,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
4、容要求获取相关信息,一般来说就是找出关键词、句,并通过合并或语言转换实现信息的重组;在解答选择题时,一般用排除法,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材料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活动2:掌握筛选与概括文中信息的解题技法【典例剖析】【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材料一: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持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
5、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连在一起。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
6、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20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
7、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洛阳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当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
8、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取材于李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都改过名字,比如说开封之前叫作汴京,而南京的名字就更多了,金陵、建康、建邺、江宁、天京等等。但是却有个城市经历三千多年朝代更迭都没有改过名字,这个城市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作为交通要地的邯郸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北接邢台,南毗河南安阳,素称河北省南大门。据汉书地理志所言,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曰邯山;单,是“尽”的意
9、思。邯山的尽头,即邯单,又因为作为城郭,城名需从“邑”,所以“单”字加“邑(阝)”,遂有邯郸之地名。邯郸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说赵武灵王、赵姬、罗敷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比如说“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今天,在邯郸古城区还保留着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的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遗迹。邯郸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赵敬侯元年(前386)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经历了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富国强兵后,赵国成为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10、之一。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公子逃亡代郡。嬴政赴邯郸活埋太后一族亲属。秦国统一天下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楚汉相争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这个时候邯郸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称呼,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城市之一。魏晋时期,虽然邯郸被各种不同势力相继占有,但是邯郸的名字却一直保留着。隋唐宋金时期,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这个时期的邯郸成了一个风光不再的小县城,邯郸东部的大名府却大名鼎鼎。元时,邯郸属广平路。明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
11、平府管辖。这个时候的邯郸依然没有改名。民国初年,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直归省辖。解放战争时期撤销邯郸市,降为邯郸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县归属于邯郸专区;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2017年,邯郸市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取材于网络)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解题示范】选项答题操作示范结论A.人们珍爱乡愁,寻找乡愁,将地名融在了乡愁中,永远都不会忘记材料一是“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其意为将乡愁融在了地名中选项“将地名融在了乡愁中”表述错误B.历史悠久的地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
12、史书和文学经典中材料一第四段是“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两者表意相同,表述正确选项答题操作示范结论C.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尊材料一是“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选项中“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尊”中“国家”错,应为“民族”D.地方政府更改地名不需要面对过去,能体现中文之美、有内涵即可材料一是“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不需要面对过去,能体现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04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2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