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09 诗词鉴赏之品味炼字(重点)-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解析版)(全国通用).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向09 诗词鉴赏之品味炼字重点-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解析版全国通用 09 诗词 鉴赏 品味 炼字 重点 备战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复习 考点 专题 解析 全国
- 资源描述:
-
1、考向09 古诗词鉴赏之品味炼字例1:【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从本词的 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答案】(1)江城子 题材(2)“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
2、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这是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从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
3、躇的英雄气概。例2:【2022湖北潜江中考真题】秋霁寄远杜牧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注释】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平芜:平旷原野。(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横”写出了“烟”的范围之广,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思路:把握诗句意思,进而准确理解词语所修饰对象的某个特点。“横烟秋水上”的意思是广阔的烟
4、雾在秋水之上弥漫着。“横”和“竖”相对应,“烟”本身是无形的事物,用“横”字赋予烟以具体的形态,同时也写出了烟是大片大片的,写出其范围之广,大片的烟雾在秋水上弥漫,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大漠孤烟直”的意思是广阔的大漠上一束青烟笔直向上,写出了烟的具体形态,写出烟的劲拔的姿态,“直”有坚毅、正直的含义,这里写出了烟的坚毅。故“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2)本题考查主旨。题目“秋霁寄远”意思是秋天雨停了,天放晴,写诗寄给远方的人。前三联主要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的意思是只应该等待明月,即使千里之外,也和你共享同一轮明月。远隔千里,共赏明月,看出对对方的思念,故
5、这里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1、古诗词品味炼字常见的题型主要有:(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2、答题策略:品味炼字主要考查对精炼字词的感悟能力。(1)理解字(词)义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该字(词)的语境义。(2)赏析字词应从词性、情感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字词来点评(侧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点出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怎样的情形等。值得提醒的
6、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古诗词鉴赏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应对策略如下:(一)品味炼字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二)名句赏析类解析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
7、,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
8、情感。(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解析方法: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品味炼字”这一考点。1.【2022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为主,叙述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将要
9、到楚地游览一事。B颈联中诗人以静观的视角,分别描摹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云霞变幻图。C尾联将故乡之水拟人化,故乡水送诗人行舟远游,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D本诗想象新奇,所写的景象雄浑、壮阔,形象奇伟,意境高远,风格雄健。(2)“炼字”即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本诗颔联中“随”和“入”用得极其生动传神,请你选择其中一字,进行赏析。【答案】(1)C(2)示例1:“随”是指跟随、随着,“随”字化静为动,描绘了山脉的走向和趋势,还用流动的视角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真切地表现出来,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示例2:“入”是指流入,描绘出
10、了长江向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之景,也激发着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往他乡的诗人一腔豪情,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解析】(1)C“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有误,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水是如此多情,送诗人行舟远游。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此句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随”字写出了山逐渐消失,平野逐渐出现,展现了山到平野的转换,化静为动,使景物有动态的美感。“入”展现了
11、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转换)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喜悦之情。2.【2022贵州六盘水模拟预测】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面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答案】(1)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2)“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出来。【解
12、析】(1)考查诗文内容理解。诗歌大意: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本诗通过描绘高林、曲径、繁茂的花木等景物直接展现禅院的幽深寂静,通过写飞鸟、钟磬音,以静衬动,展现禅房的幽静脱俗,展现的是幽静的山林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此忘却了世间俗务,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2)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语句。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诗人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
13、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空”字一语双关,既体现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氛围,又体现了诗人置身其中,忘却了世间俗务,心中的烦忧统统去除了,心胸开阔,内心变得纯净、空灵。1.【2022江苏扬州二模】诗歌阅读。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北宋】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释】庆历五年,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滁州。此诗作于此时,作者感怀在嵩洛时的宴会而作。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在滁州为官时所建。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1)请赏析“
14、霜林落后山争出”一句中“争”字的妙处。(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1)“争”本义是争先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2)这首诗描绘了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而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赏析。作答时要先分析词语在诗句中的本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效果)
15、。“争”本义是争相恐后,这里用“争”来写山,很明显使用了拟人修辞,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再结合注释和前两联诗句可以发现,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视野开阔,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感。所以诗句中的“争”字表现了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对诗作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诗作首
16、联写诗人登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颔联写秋风瑟瑟,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显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楼前的野菊花迎霜开放,即使没有陶渊明那样闲情逸致,不妨对菊举杯,以宽慰自己的愁情,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整首诗描写了萧疏开阔的画面,透射出诗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2.【2022云南文山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17、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请说说“我报路长嗟日暮”中“嗟”的表达效果。(2)本词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描绘了自己的梦境,他们通过梦境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答案】(1)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2) 本词作者通过梦境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不为困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辛弃疾通过梦境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嗟”是叹息,感叹之意,传达
18、了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生动地写出了词人面对“路长”“日暮”的彷徨忧虑的神态,词人借“路长”“日暮”感怀身世,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暗含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2)本题考查诗词的对比阅读。完成本题,可先分别描绘两首词的梦境,再对比梦境和所传达的情感,分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渔家傲的梦境是“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梦到自己回到天庭,梦到与天帝对话,借此抒发内心的苦闷,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也表达了词人不为困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破阵子为陈同甫
19、赋壮词以寄之的梦境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联想起军营里的军旅生活。“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生发出壮志难酬的惋惜怜悯之泪,抒发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被贬在家,岁月蹉跎,年岁渐长,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两首词都借梦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还有因对现实不满与失望,只能寄托于梦中去追求自己那种理想的境界,借以抒发内心苦闷之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是岁月蹉跎,
20、年岁渐长,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渔家傲表达的是人生路长志事难酬,同时也不为困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1.【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注释】一何:多么。罹:遭受。凝寒:严寒。(1)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2)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2)
21、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解析】(1)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
22、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2.【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
23、日的喜爱。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答案】(1)B(2)“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B.表述有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是直抒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本句并没有表达对春朝的厌恶;故选B。(2
24、)考查诗歌炼字。首先,明确“排”字的词性特征,“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3.【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 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
25、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明卿:作者的好友。楚:楚地。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2)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2)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14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