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部分第6章 微专题22 文言文内容辨析 (2).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部分第6章 微专题22 文言文内容辨析 2 2015 浙江省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训练 部分 22 文言文 内容 辨析
- 资源描述:
-
1、微专题二十二文言文内容辨析一、读一读内容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整体,通观全文要强化“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意识,整体把握文章:理清选文的层次结构,写了哪些人(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些事(事与事之间的先后关系)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2)抓住关键,分清主次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选项涉及的每句话的意思,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等;同时要注意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如“萧燧拒绝秦桧的亲党转述的非分要求”是阅读时要注意的主要内容,而后来“萧燧被改派到秀州,秦桧的儿子果然考中”就是次要内容。(3)比对原文,寻找区别做题时,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
2、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即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或者,原文虽然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如“萧燧中进士之后,言谈举止不慎,得罪秦桧,被派到秀州,到任后发现官员满员”。比照原文“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就可以判定“言谈举止不慎,得罪秦桧”为无中生有,概括不正确。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即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或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时间等其他条件。以偏赅全,言过其实即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
3、、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如“朝中监察官员空缺,朝中官员全部认为萧燧很合适”。比照原文“朝论多属燧”,可断定这句话以偏赅全,言过其实。先后颠倒,因果混淆即选项中将直接的、根本的、是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是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者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如“后来萧燧从严州改任婺州知州,因为婺州和严州相邻,所以百姓熟知法律条文,治理起来很容易”。比照原文“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可以判定“婺州和严州相邻”“百姓熟知法律条文”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而该句却以因果关系处理,是错误
4、的。词语误解,颠倒是非即选项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有很细小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的错误。如“萧燧从婺州任上回朝,把江、浙第二年又遭受旱涝灾害的情况上奏朝廷,希望朝廷体恤百姓”。比照原文“江、浙再岁水旱”,可知该句词语误解,此处的“再岁”应理解为“连续两年”。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安徽巡抚闻其名,招之
5、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为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
6、也。”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论曰: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
7、,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答案B解析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曲解原文意思。参考译文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县人。世代望族,通过科举及第而做官的人有好多名声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渐渐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两
8、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召见并考核他的才能,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他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有时冬天非常寒冷,没有酒食,邀上志趣相投的五六个人,乘着月光从南门出城,绕着城墙走几十里,一路放歌呼啸,互相应答。等到天明,从水西门进城,各自放声大笑,归家而去。几乎夜夜如此,他们称这种做法叫“暖足”。我的伯祖父丽山先生与他
9、家是姻亲,经常周济他。先生治学尤其精通文选,写诗赋挥笔而就,连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先生与我同族的祖父绵庄是至交,绵庄喜欢研习经书,先生晚年也喜欢研习经书,并说:“这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86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