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 重庆市 第七 中学 2020 2021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2020-2021学年度下期高2022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彩陶特指烧制前绘彩的陶器。对比强烈的绚烂色彩,意象多元的美好图案,点线面的繁复组合彩陶不仅是早期先民的实用器具,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卓越的艺术成就。考古资料显示
2、,在 距今8000年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 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城孕育出的彩陶文化区,也是世界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这里是彩陶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一直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 老官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尽管器形与纹饰较为简单,却意义非凡。半坡文化 彩陶纹饰以直线构图为基本特色,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为典型。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繁复绚丽,多以若干相同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饰,尤以鸟纹及由圆点、弧边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
3、卉纹最具特色。渭河流域彩陶这一发展与传播历程,也是彩陶文化或中华文明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出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出现了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西安高陵杨 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该遗址规模巨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环壕所围区域面积达24.5 万平方米,环壕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单靠杨官寨一个聚落的居民是难以完成的
4、,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分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杨官寨遗址西门址两侧,发现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数量达千余件。还发现有其他聚落罕见的特殊器物,如镂空人面器 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以及大量独特遗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带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古礼已经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的是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可能纳入常轨。正如一些学者理 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庙底沟文
5、化以其独具特征的花瓣纹与花卉纹彩陶为标识,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考古资料显示,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北抵阴山,向南则跨过长江、踏遍岭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广袤地区,都发现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造访的足迹。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现出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周边同期考古 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纳,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 文化大一统格局。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鱼鸟共体的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 半坡文
6、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种共体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除了反映“共和”题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渭河流域演绎的这场鱼鸟之战,无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历史。 (摘编自王炜林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材料二: 河南灵宝市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分布区。结合文化谱系研究可知,进入仰韶时代,文化、聚落便开始稳定持续地发展,经仰韶初期、早期千余年的积累,到距今约5800至5000年的仰韶 中期,聚落的数目、面积均达到顶峰。既有面积达近百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也有四五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更常见的是20万平方米左
7、右的中型聚落和10万以下乃至仅数千平方米的小型聚 落。我们很容易将其分为区域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这种明显的分化,呈现为“金字塔”型多层级区域聚落结构。据考古发掘材料,其中西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大墓出土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最大的房址外带回廊,共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见中国史前最大单体建筑,开创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很可能是高耸的重檐大屋顶,具殿堂性质。这时社会或者已分化出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差别,进入复杂社会。 在仰韶文化分布区偏东的河南郑州以西至河洛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十分繁盛。大型中心性 聚落呈丛体状集群分布,规模普遍庞大,动辄数十万平方米,多有二三周宽深环壕
8、,出现中原最 早一批城址。郑州大河村遗址经过多次发掘,面积70万平方米,规模大,各个时期的文化序列完整。考古发现完全建筑在地面上的连间套房,墙体高达一米,并排相连,保存完好。以造型独特的彩陶双联壶和绘有大量太阳纹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则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技术。(摘编自魏兴涛充分认识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彩陶最初只是一种实用器具,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彩陶从实用器转变为礼器,其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得以强化。B.中国彩陶文化经历了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等阶段,发展脉络清晰;其器型和纹饰从简单到繁复炫丽,艺术上日趋成
9、熟。C.庙底沟彩陶文化广泛传播,遍及大江南北,表明同时期的文化对庙底沟文化行为准则的接纳和吸收,成就了中国第一次文化大融合。D.杨官寨遗址规模巨大,工程繁复,单靠一个聚落的力量难以完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分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虽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唯一地方,但中国彩陶的发展是自成体系的,其发展传播历程足可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B.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吸收了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同时期的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区域也有可能吸收并发展了粟作农业。C.老官台文化是中国最早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比仰韶文化的出现早了三千多
10、年,从文化发展脉络看,二者存在延续传承的关系。D.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所发现的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表明分别以鱼和鸟为图腾的部族在融合过程中很可能发生过战争。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材料-论据的一项是( )(3分)A.庙底沟人已经对均衡、对称、色彩等形式规律有了自发的意识,彩陶的图案纹饰构图严谨规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B.庙底沟文化中大量出现了细泥红陶及夹砂红陶,其制作主要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广泛使用了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C.庙底沟彩陶开始更多地考虑放置和储存功能,因为生活方式的转换,储容器数量比半坡时期有显著增加,底部大多变得平整。D.长江南岸曾经出土过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
11、陶,如枝江关庙山遗址的花瓣纹彩陶至豆,只是器形与庙底沟文化中所常见的不同。4.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聚落”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结论?(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潭柘寺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就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渗透力太弱而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西晋,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沧桑,
12、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北京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与之有隔膜而远之?我迷惘着。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名叫忽必烈的父亲,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主,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和生命。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为此,她舍弃了她的尊贵,她的安逸,她的
13、高高在上的父亲。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如来脚下。我穿过大雄宝殿,拾级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庄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的字。西路的观音殿内,观音像前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再从东路折回,地藏殿东有宝座,是乾隆休息之处。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足。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我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清静的小院里,院子很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
14、不了雕梁画栋。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义。世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宗教面对这份强大,注定无处可逃,溃不成军。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在天王殿的右侧原先寺院的斋房里,我见到了那口著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这里现存的唯一的一口大锅,它还不是最大的。据寺志和碑文记载,这里最大的一口锅直径4米,深2.5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须放米十石,煮16个小时才熟,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人一聚,要吃掉一个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
15、!但这种大气派、霸道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宗教应有的超越。公主也走不进。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她虔诚地整日在观音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诚却像被吊在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她迷惘着。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宗教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那是住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买田置地的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签公主。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44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