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讲义 第2单元-四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2016-2017学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讲义 第2单元-四 WORD版含答案 2016
- 资源描述:
-
1、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王语(y)暴以好乐(yu)庶(sh)几独乐(yu)乐(l)管籥(yu)之音疾首蹙(c)()羽旄(mo)则王(wn)矣立于沼(zho)上麋(m)鹿经始勿亟(j)灵囿(yu)麀(yu)鹿攸(yu)伏濯濯(zhu)於(w)牣(rn)鱼跃朝儛(w)放(fn)于琅邪(y)巡狩(shu)春省(xn)耕夏谚(yn)徵(zh)招角(ju)招(sho)畜(x)君何尤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时日害丧(“害”,通“曷”,何日,何时)(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3)景公说(“说”,通“悦”)(4)召大师曰(“大师”,同“太师”,乐官
2、名)(5)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同“韶”)(6)畜君何尤(“畜”,通“慉”,喜欢,喜爱)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行(2)乐(3)其(4)非(5)为(6)与(7)也(8)庶几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2)兄弟妻子离散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3)无非事者古义:“无”是“没有”;“非”译为“不是”今义:意为只、不外乎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贤者而后乐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2)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4)述职者,述
3、所职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5)乐酒无厌谓之亡(名词作动词,喝酒)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暴见于王。(被动句)译文:庄暴被齐宣王召见。(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宾语前置)译文:我们的国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样然后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状语后置)译文: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5)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译文:如果大王在这里奏乐。整体感知本课所录3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孟子认
4、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选文第3则,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说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文脉梳理(3)齐宣王见孟子文本层析1结合“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见孟子”三则选文试分析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的。_【答案】儒家一直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但这音乐指的是古代君王创作的音乐,所谓“先王之乐”。齐宣王“好乐”,但
5、他喜欢的是当时的流行音乐,非儒家所赞扬的“先王之乐”。面对这样的难题,孟子没有想方设法去劝说齐宣王改变他的喜好,而是先肯定他的这种喜好,然后进一步指出宣王不应当只是一个人欣赏音乐,而应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即所谓“与民同乐”。应当说,孟子的话适时引导对于让齐宣王接受“与民同乐”的思想,是极其有利的。能够与民同乐,实际上也是实行仁政的一种表现,孟子就是这样不失时机地宣传他的主张的。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孟子从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在何去何从中同意孟子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齐宣王见孟子”一章
6、,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2.试具体分析所选三则文章中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_【答案】孟子善于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本课第一则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的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在第二则,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深得百姓爱戴,在营建灵台的时候,他并不着急,可是百姓就像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赶来劳动,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好了。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百姓把他比作太阳,说:“这太阳什
7、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一正一反,有力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在第三则,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狩或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接下来就说,眼下情形不同了,君王出游无非是“流连荒亡”,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一者如此,一者如彼,全看自己怎么选择。景公欣然地接受了劝谏。这同样是从正反两面,来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3.孟子引用故事来说理有什么好处?_【答案】在节选的第二
8、、三则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则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三则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1.语之间。色:脸色。寡人:“寡德之人”的简说,谦称,译为“我”。非:不是。世俗:社会的民俗。这里指现今流行的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钟鼓与管籥为互文。举:副词,全部。蹙(c):皱眉头。蹙,收紧。,鼻梁。2.3.作动词,向南走。放(fn):至。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省略句,“
9、先王”后省略助词“之”。修,从事某种活动。适:动词,到,前去。省(xn):视察。不给(j):不足。豫:巡游,视察。何以: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凭借什逆。忧:名词,担忧的对象。戒:动词,做准备。说:通“悦”。舍:动词,居住。于是:从那里,在那里。兴:名词,粮仓。盖:大概,表推测。者也:典型的判断句句式结构。徵招角招:(zhsho)(jusho)均为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则齐国其庶几乎(近似,差不多)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件事)C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收紧)D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标准)【解析】B项,诸,兼词,“之乎”。【答案】B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76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1板块 专题2 考点3 仿用句式变换句式(含修辞手法)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