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大礼包》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阶段评估·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学大礼包
- 资源描述:
-
1、(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1.从原文看,下列对“有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态度”并不等同于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需要去刻意标榜。B.“有态度”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与个人态度无关。C.“有态度”体现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批评或建设,二者时有统一。D.“有态度”是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应该充分传播。【解析】选B。见第一段,“与个人态度无关”无中生有。A项见第一段,C项见第五段,D项见最后一段。2.从原文看,不属于分析“农民工版春天里打动人心”原因的一项是()A.它是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习惯。B.它
2、或许在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能够起到某种作用,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C.它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让人清晰碰触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D.它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却能够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解析】选B。见第五段,这是表现或影响,而非原因。A项见第二段,C项见第三段,D项见第六段。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如能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就可能实现其最大价值。B.因为人们总用反抗与愤怒来诠释其艺术价值,所以摇滚乐多以反叛的姿态出现。C.摇滚大师往往是工人阶级的英雄,罗大佑等人的音乐作品很多也属于底层声音。D.农民工版春天
3、里让很多人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解析】选A。见第一段。B项见第三段,因果倒置。C项见第四段,“往往”二字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约翰列侬被视为工人阶级的英雄”。D项见第五段,原文“由此”的“此”指代农民工版春天里的广泛影响,而非演唱本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不能夺,卒从之夺:夺取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列项目、条目C.而登喜其迁善迁:变D.航海诣阙上书阙:朝廷【解析】选A。夺:改变。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3分)()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忠信
4、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A.B.C.D.【解析】选B。只是回答沈晦的问话,不是刚直不阿的表现。表现其至死关心国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
5、他,他又不肯媚附权贵,终致入狱。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解析】选B。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是“有人”说的。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4分)译文:_(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3分)译文:_(3)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3分)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第(1)题的采分点:“辞”,“归”,“谢”。
6、第(2)题的采分点:“旧治”,“盍”。第(3)题的采分点:“讫”,“诣”。参考答案:(1)高登想不接受它,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2)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3)高登归葬母亲,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浣 溪 沙秦 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5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
7、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从这首词描写的意象出发,体会其感情。参考答案:第一问:淡淡的忧愁。(2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飞花轻似梦”等表现出来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2分)9.“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此比喻的奇特之处,要结合比喻的特点分析。参考答案: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8、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3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屈原离骚)(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阐述,在满足物质条件之时,还需要关注精神文明,“_,_。”(4)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_。【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名篇的默写,不要出现错别字。答案:(1)又重之以修能(2)内无
9、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若有错字、多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轻佻的态度,不怀好意地跟踪那个姑娘,坐汽车到俱乐部等,说明他属于内心空虚、无所事事的富裕阶层。B.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听到那个年轻人说在饭馆干活,“稍稍一震”,知道年轻人说了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C.天黑了,为了姑娘安全,年轻人提出护送,却被姑娘坚决拒绝,主要是因为她厌倦单调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被尊重。D.两个人在谈话中都极力掩盖自己的身份,又巧合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结
10、局是各自回归真实的社会角色,这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E.小说构思巧妙,对两个人的身份一直秘而不宣,在情节发展中也未曾透露一点情况,结尾却峰回路转,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解析】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选B、C不给分。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B项,“知道年轻人说了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结合语境看,文中没有此意。C项,“主要是因为她厌倦单调不自由的生活”错,应该是怕被帕肯斯塔格识破自己的谎言。(2)小说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找出描写姑娘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参考答案:爱
11、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掩饰真实身份,自欺欺人;正派(安详、恬静)、细心但不切实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小说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本题需要纵观全文,找出两次描写姑娘读书的情景,结合情节作答。参考答案:首尾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推动情节发展,开头用书巧妙引出两人的交谈。有讽刺意味。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小说中的“汽车”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
12、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首先选择一个方面,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阐释,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深刻。以小见大,汽车是作者用来描写社会虚伪、爱慕虚荣现象的载体,借此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讽刺人们对钱财与荣耀的追逐,反映贫富差距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扭曲;穷人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富人假装穷人,令人啼笑皆非,体现作者对这一社会反常现象的思考。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姑娘强调自己是汽车主人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汽车为载体,揭示人物的真实身份,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结尾点明谁是汽车的真正主人,充分体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合理、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96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