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 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第2课 王何必曰利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才之路 人教版
- 资源描述:
-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二课 王何必曰利第二单元经 典 晨 读1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课 堂 互 动5随 堂 练 习6课后强化作业7经 典 晨 读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却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
2、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以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和痛苦的心情,流露出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像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作不少,但像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高 考 导 航(2015年高考浙江卷)(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知言者
3、,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一句的注释。(2分)【解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
4、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答案】浩然之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答案】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5、中心意思”,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类题目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学 习 目 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能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对“后利而先义”的阐述;体会对比说理法的好处。3领悟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课 前 预 习2一词多义4特殊句式(1)判断句先生之志则大矣。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2)倒装句先生将何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
6、利。课 堂 互 动1理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的含义。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2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辞跋涉千里的辛劳
7、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学者自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子便劈头拦截他。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家”指卿大夫的采(c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士”是介
8、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古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如果一个国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
9、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朱熹孟子集注解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云:“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但是如果以义为后(把义放在后)、以利为先(使利在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孟子这是举其一端,接下来孟子又从正面申明自己的观点:“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他的意思是说,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即怀有仁义之心的人不会遗弃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怀有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98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