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达标训练:第一单元《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 资源描述:
-
1、20162017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达标训练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趋势/祛除模拟/模板认识/标识B勤俭/信笺 提防/提问 累计/硕果累累C尽管/尽力 攒钱/錾金 是否/击缶D当前/恰当 努力/弓弩 弘扬/弦外之音解析:选B。A项,q,m/m,shi/zh;B项,jin/jin,d/t,li/li;C项,jn/jn,zn/zn,fu;D项,dn/dn,n, hn/xi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捡拾挑三捡四仍然战火频仍B节能开源截流尚未礼尚往来C随即若即若离妥帖补贴家用D提倡猖狂进攻和谐合盘托出解析:选C。A项,
2、“挑三捡四”应为“挑三拣四”;B项,“开源截流”应为“开源节流”;D项,“合盘托出”应为“和盘托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美峰会的顺利举行,使一些媒体和专家似乎“猛然间”意识到:将美国和中国往一起拉的力量,一点也不小于让这两个国家分道扬镳的力量。B据悉,杭州房价名列前茅,新房均价达25 840/平方米,创历史最高,北京以22 310元/平方米紧随其后,上海19 168元/平方米位列第三。C江苏慈善家陈光标近几年持续向社会或个人捐钱捐物,不仅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做公益,而且还引领社会力量做慈善,确实无可厚非。D这支新组建的少年足球队有20名队员,每天的训练抓得很紧,但上
3、场对垒到底会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解析:选A。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用于此处符合语境。B.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褒义词,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不合语境。D.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拭目以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_。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广大群众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媒体和舆论也要积
4、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ABC D解析:选B。这段话的中心是谈慈善文化的破题,因此第句放在最前面,紧接着第句,为总说。接着从三个角度进行分述:政府、媒体、广大群众。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古时的城镇化:最早的“城里人”是什么人?倪方六“城镇化”近年来似乎成了一个热词。所谓“城镇化”,亦即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农村人”转为“城里人”的一个历史进程。中国作为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其实一直在进行之中。中国最早的“城里人”出现在何时?上查三代,现代的“城里人”大多是农村人。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
5、”出现于何时?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为,城里人的诞生时间与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时间基本一致。由于商品交易形成,出现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商人,“城”“乡”首现分离,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原始城镇化运动,即学术界所说的“城市革命”。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贵族才有用剩余物品参与交易的可能。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现,不会晚于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代,距今至少4 000年。根据对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分析,当时应该有过多轮原始城镇化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城镇化运动,应该是由夏禹主导的。他把全国划分为徐、冀、兖、青、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州”级行
6、政区。“九州”中的每一州都应该建有一个地区性中心城市。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这个地方而得名,商朝的人善于交易,其灭夏前在财富上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用“绣”这种纺织品与夏做粮食贸易完成的。商建立后,做生意已成为商朝人的社会职业,“商人”概念因此而来。古代第一轮城镇化高潮是在哪个时期?进入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国民生产和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大兴土木,构筑城池,“都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镇数量剧增,古代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因此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这期间,城镇化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应该是齐国。齐国都城临淄规模很大,有几十万常住人口
7、。当时的临淄十分富有殷实,“GDP”应该远高于其他诸侯国城市。临淄城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为有趣的是,那时齐国已有球迷一族,临淄因此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人类足球发源地。据史记战国策诸史书记载,齐国至少有大小城镇81个,以每城万户、每户5口人来算,平均每座城镇有5万常住人口,并不逊于现代县城规模,可见齐国城镇化程度之高。中国古人如何“农转非”?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同样有很大的影响。古代原则上是限制“农转非”的,这与人头税的收取和提倡农耕的“重农抑商”思想有直接关系。然而,古代的户籍制度同样浇不灭古代农村人进城的热情,特别是在饥荒年间,由于城里赈济及时,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跑到城里谋生,于是
8、形成“流民”云集的情况。怎么处置这些没有户口的“流民”?各朝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南宋朝廷一般是分别对待,积极救助,疏堵并用。一方面为“流民”建立临时户籍档案,发给其相当于现代的“暂住证”一样的“收执”,作为领取福利(钱、米等)的凭证,“流民”离开时销毁“收执”。另一方面接收“投资移民”,有钱有条件的“流民”可转为“坊郭户”。因宋代户籍划分和变更登记三年进行一次,当时一般三年办一次“农转非”。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户部曾上奏:“西北流寓之人候合当造簿年分推排施行。”一批“西北流寓之人”遂被划分户口等级,“农转非”成为“坊郭户”。5下列各项中,关于“商人”的说法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23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第一单元设计:拥抱青春惬意表达课件28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