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末散文选读》课件:8方山子传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末散文选读
- 资源描述:
-
1、精 研 课 文锻 炼 思 维整体感知背景链接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阔别二十年,两个却在岐亭重逢。本文即苏轼为陈慥所作的一篇小传。文脉梳理文段研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_今义:骑马奔驰(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_文段研读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答案:(1)驰名,施展才华(2)留传下来的样子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闾里之侠皆宗之 _ (2)庵居蔬食 _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推崇(2)名词作状语,在茅屋里住;用蔬菜作食物文段研读 3【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遇 然终不遇 _ 不如因善遇之 _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_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_ 盖追先帝之殊遇 _答案:遇:动词,受人赏识 动词,对待 动词,遇到 动词,感触 名词,待遇文段研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句式:_译文:_(2)欲以此驰骋当世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3)然终不遇句式:_译文:_(4)晚乃遁于光、黄间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答案:(1)判断句;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2)省略句;补充完整为“欲以此驰骋(于)当世”,想凭借这些来驰名当代 (3)被动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赏识 (4)状语后置句;晚年就
3、在光州、黄州一带隐居文段研读文段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文段研读 D方山子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歧亭”的小镇上,过着庵居蔬食的隐居生活,不与社会各界来往。解析:A项,选项内容不符合课文“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之意。6方山子为什么隐居光、黄间?方山子隐居后,
4、生活状态怎样?答案:方山子壮年时期想通过读书驰名当代,却一直没有被朝廷赏识。隐居后,他“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文段研读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余既耸然异之_答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文段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_今义: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答案:妻子儿女文段研读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异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_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_ 且备异日也 _答案:形容词,奇特的、与众不同 形容词,不同 形容词,别的、其他的文段研
5、读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句式:_译文:_(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3)何为而在此句式:_译文:_(4)呼余宿其家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答案:(1)被动句;我因被贬官居住在黄州(2)判断句;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3)宾语前置句;为什么住在这里呢(4)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呼余宿(于)其家”,叫我到他家去住文段研读文段研读 筛选概括 5下列各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体现方山子安贫若素的一项是(D)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B C
6、D文段研读 6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一细节可谓“无声胜有声”,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含意?答案:方山子的言外之意是: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仰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的深厚。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7“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方山子有“得”吗?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答案:家人尚且如此,方山子可想而知。通过家人侧面烘托方山子怀才不遇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形象。文段研读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前十有九年“_”
7、通“_”,_(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_”通“_”,_答案:(1)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见,通“现”,显现文段研读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古义:_今义:好的宝剑答案:喜欢耍弄剑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见方山子从两骑 _答案:从:使动用法,使跟从文段研读 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使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_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_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_ 尚贤使能 _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_答案:使:动词,放纵 动词,命令 副词,假使 动词,任用 名词,使者文段研读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游
8、西山句式:_译文:_(2)鹊起于前句式:_译文:_文段研读 (3)犹见于眉间句式:_译文:_答案:(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游(于)西山”,在西山游猎 (2)状语后置句;一鹊在前方飞起 (3)状语后置句;还在眉宇间显现文段研读筛选概括 6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B CD文段研读 7苏轼评价方山子“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真是个隐士吗?答案:作为真的隐士,本应无欲无求,方山子却是“
9、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可见他并未达到和光同尘的境界。如果说方山子是一个隐士,那么,他也是一个奇特的隐士。文段研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使从事于其间古义:_今义:指投身到或致力于(某项事业)答案:任职文段研读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岁得帛千匹_(2)亦足以富乐_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年(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安乐文段研读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而方屋而高 _俯而不答,仰而笑 _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 _使骑逐而得之 _而岂山中之人哉 _此岂无得而然哉 _文段研读答案:而:连词,表并列,又 连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239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