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内部资料】高三语文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 常见表现手法例说(新人教版).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师大内部资料
- 资源描述:
-
1、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 区别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
2、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三、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表现手法则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四、表现手法类别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以小见大、
3、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五、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等等。例例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兰溪棹歌兰溪棹歌 戴叔
4、伦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试分析这首诗中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的手法。【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例例2 2 望江南望江南李李 煜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5、谈谈你对这首。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词的看法。【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例例3.3.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马(其五)(其五)李贺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
6、脑,快走踏清秋。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指马受重用。何当:怎么能够(安上)。何当:怎么能够(安上)。例3.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的关系。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士登场作铺垫例3.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案 借物(马)喻人,表现作者热切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例4
7、.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清江引 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答案】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先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例5.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潮退水平春色暮”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例5.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
8、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答案表达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例5.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答案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例5.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潮退水平春色暮”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答案 潮退了,春深了,思乡而不得归期,景色描写为思乡涂抹了凄迷的色彩。例6.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台 城(晚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例6.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台 城(晚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案 六朝繁华如梦远逝,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朝代兴亡,却依旧逢春早发,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例6.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台 城(晚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10、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案 同意。诗人身处晚唐,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诗人凭吊台城六朝遗迹,自然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怀古伤今。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第三、四句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悲愁、孤寂和思亲之情。端 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
11、中寥落月中愁。赏析尾联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带上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少有人来,阶前长满青苔,更显冷寂。红树,为暮秋景。青苔、红树,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下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五、随堂练习1.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白 梅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答案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
12、的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蜀道难中,作者先写蜀道的高险,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的“剑阁”精雕细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突出了蜀道高险的共性,又表现了剑阁特有的地形、战争频繁等特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72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