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文本助读 第三单元 9说“木叶” 课后案拓展延伸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文本助读 第三单元 9说“木叶” 课后案拓展延伸 WORD版含解析 2017 卓越 高中 同步 导学案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习题 文本 第三
- 资源描述:
-
1、处处留心皆学问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敏感细心而又多情的诗人们,他们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从语言形象中,认识到一些潜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与所谓交织结合,就成为诗。因而诗的语言就有很强的暗示性,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功能。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受到它的感染和启发。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就要注意去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体会诗歌中潜在的形象。【适用话题】角度1从课本
2、中积累在说“木叶”中,作者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欣赏,取得走入诗境的“得受用”,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角度2从生活中积累资本论的首位翻译者,为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ks5uks5uks5uKS5U角
3、度3从历史中积累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置办嫁妆时,亦是满满一箱书。角度4从名言中积累(1)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2)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3)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尊敬。王安忆青与绿ks5uks5uks5uKS5U“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684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