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0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0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 WORD版含解析 2018 20
- 资源描述:
-
1、第10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唐风宋韵生 查 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赏析: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思考: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哲言睿语作家名句出处欧阳修祸患常积于忽微
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纵囚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五代史宦者传论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秋声赋名人轶事文风严谨的欧阳修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
3、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作者名片欧阳修(见第6课六一居士传)背景扫描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逐。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令。蔡襄于是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高若讷。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相关知识欧阳修提倡“诗文革新”的
4、主要措施1竭力推尊韩愈,强调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他童年时立志学韩,中进士后与尹洙等人写作古文,并校订韩愈文集,刊行散发,使韩文得以广泛流行。后来苏轼更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百世之师,遂使中断百年之久的古文运动传统得以持续发展。2利用考官身份,借助行政手段推行其文学主张。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知贡举,成为北宋文风转变的一大关键。他放黜继西昆派而起的“一切晦涩险怪之文”,录取写作平易质朴古文的人,如曾巩、苏轼、苏辙,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了文风的转变。3扶植奖掖同时的和后来的不少人才,把运动推向胜利并发扬光大。他团结培养了一大批有才能,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家,如梅、王、曾、三苏等人的诗文,都
5、因他的推奖揄扬而名重一时,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这些人比之唐代由韩门弟子和从柳学习的人组成的古文运动骨干,政治地位更高,文名更大,作用更重要,成就也更突出。4理论的倡导和创作的示范。欧阳修的文论主张与韩愈的文论精神一脉相承,但对韩愈及宋初复古主义者都有所取舍。就“道”而言,趋向平实;就“文”而言,趋向平易;就文与道的关系而言,主张重道以充文。一、字音识记1见绐(di)2.君贶(kun)3茶荈(chun) 4.鼎镬(hu)二、通假字1云去郢止两程通只,只有2有义君子在傍 通旁,旁边三、古今异义1师鲁十二兄书记古义: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今义:指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2不比催师
6、鲁人长者有礼古义:有德行。今义:年纪大和辈分高的人。3往往有亲旧留连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4又不遇恶风水古义:风浪。今义: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5得罪虽死,不为忘亲古义:获罪。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6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古义:事情。今义: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7史册所以书之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8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古义:感动发愤。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四、一词多义1如2益3就4之5见6使7当8以五、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往西去当与高书时 写信布在
7、世间,相师成风 仿效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赴宴自言益慎职,无饮酒 做好本职工作(2)名词作状语始谋陆赴夷陵 从陆路日知进道而已 每天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使感到惊讶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往往有亲旧留连 老朋友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 尔忠直的名声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大:大事小:小节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是,表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现代汉语语序:是以又不在京师留下书)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现代汉语语序:然师鲁又云于朋友暗)(2)宾语前置疑修有自疑之意者(现代汉语语序:疑修有疑自之意者)其心欢戚无异庸人现代汉语语序:其心欢戚(于)庸人无异
8、3被动句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见,表被动)4省略句使(之)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使”后省略代词“之”,指代“后世愚懦者”)主旨领悟本文中作者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为意,表达出一种旷达的胸襟。在贬所不效仿前人作穷愁文字,而是勤官慎职,更凸现了一种泰然的心境。文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与关怀,更是给一同被贬的朋友送去了最好的鼓励和支持。思路图解一、阅读第一至四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部表明欧阳修对尹师鲁“感情真挚”的一项是( )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及家人处之如
9、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ABC D 解析:选D交代没有“如约”的原因,写自己被贬的感受。排除即可得出答案。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至四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B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C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及家人的概况,这些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只是作者引出下文的引子。D从文段中看,不见了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和细腻入微的表白。解析:选CC项,问候这些日常琐事表现了对挚友生活的关怀,
10、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并非“只是作者引出下文的引子”,而是写信的重要目的之一。二、阅读第五至八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不属于师鲁信中提到的三个问题的一项是( )A疑修有自疑之意者B又云暗于朋友C又云非忘亲D非以朋友待之也解析:选DD项,是作者对师鲁提出欧阳修“暗于朋友”的具体解释,这是作者自己的话。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B在第五、六两段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
11、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C欧阳修曾经给高司谏写信,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因为他知道高司谏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D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无可奈何、极度愤慨的心情。因此信中也批评了自宋太宗以来朝廷形成的阿谀奉承、因循苟且的官僚作风。解析:选DD项,“无可奈何、极度愤慨的心情”错,应是积极向上的气概。另外,文中没有“批评了自宋太宗以来朝廷形成的阿谀奉承、因循苟且的官僚作风”,只是大谈不后悔当初对高司谏的批评,进而决心直面人生,勇对逆境。1叙议结合,情真意切本文一开始记叙尹洙远行时不得相送,然后叙述临行时及行程中不得修书,及到夷陵方喜得作书以奉问,急切的问询中浸
12、透着浓浓的友情。而叙述自己生活尚算安定之言,也可以看作是免去朋友牵挂之意。中间几段主要采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就尹师鲁信中疑问而一一作答。对被贬之事义无反顾,讽刺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呼唤正义之气的回归。谈论欢戚之情,表明自己迁谪并不认为就应当“戚戚”。结尾处言轻意重,希望朋友保重,又是记叙。2语言平实,如话家常被贬夷陵,这是宦海浮沉的大事,而欧阳修却如同叙家常一般,娓娓道来。一路长途奔波,“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及至夷陵,“方喜得作书以奉问”,问家人情况“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六郎旧疾平否”,这些句子口语化极强,更见亲切。答尹师鲁信中三疑,是朋友间的推心置腹之言
13、。对被贬一事义无反顾,古今对比,于平淡中寓讽刺,表明当前心境也联系日常琐事,令人倍感亲切。结尾处的再三叮嘱,又让人在平常的语言中体验到了加倍的温暖。课内素材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这段话体现了作者的生死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畏权贵,能做到舍生取义而大义凛然,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有气节的。历史上留下了众多这样的人物,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苏武应用角度“选择”“气节”“骨气”“生命的价值”“生死”等。鲜活素材合肥“高铁扒门”:规则意识仍是国人必修课2
14、018年1月9日,由合肥站开往广州南的G1747次高铁列车上,合肥市永红路小学教师罗老师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并要求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老公,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罗老师仍强行扒阻车门。 罗老师因为扒阻高铁而“一举成名”,当然成的不是好名,一经曝光,合肥庐阳区教体局立即做出处理:罗老师必须立即停职检查,其所在小学必须就教师队伍建设做出深刻检查,而全区教育系统,也必须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热评“高铁扒门”毫无疑问是罗某极度自私地破坏了规则,给高铁运行安全蒙上阴影,这已不只是损人利己的不道德之举,更涉嫌违法;这一事件表明,在情急冲动之下,如何依旧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948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