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资源描述:
-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学习提示论语是语录体儒家著作,言简意赅。本文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学习要理解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素养目标1.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和特点。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论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理解体会孔子通过个人言行去分辨个人性格特点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推及其政治才能的做法。4.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重难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堂环节情景导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
2、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古人治国哲学的文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文章中去体会古人思想碰撞出来的绚丽火花。u 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孔子孔子时代/生年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姓名字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文化熏染鲁文化: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志向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社会秩序寄托寄托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即“仁”“礼”的内涵供奉祖先的物品人际往来的物品抽象的意识对礼的发展由“礼不下庶人”到“齐之以礼”思想核心“仁”“礼”,“仁”是“礼”的核心,“仁”
3、的本意是“修身”,即反省自己。(克己复礼为仁)重要生平经历出身没落贵族3岁丧父前504年任鲁国小司空前500年任鲁国大司寇前496年周游列国十四年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前483年返鲁从教,整理文献晚年之殇前483年,孔鲤逝世。前482年,颜回逝世。前480年,子路死于卫国内战。前479年病逝,葬于泗水。重要成就创办儒家学派,开创私学之风,修订“六经”教育观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祭孔大典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拓展:阅读材料并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4、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孔子的社会理想:大同社会 “为国
5、以礼”是孔子的治国理念之一。“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要求以“亲亲”“尊尊”为原则来立法,严格维护“礼”所规定的井田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以及贵族的各种世袭特权。到了春秋时期,儒家坚持和发展了“礼治”思想,他们以“礼”为根本的国家制度和主要统治方法,以其作为制定法令的指导原则与基本纲领,从而使“礼治”具有了法律的性质和内容。“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以礼为根据,衍生出各种行为规范,老百姓必须严格遵守。孔子的治国理念:为国以礼2.了解论语论语取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6、成书于战国前期。内容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特点辞约义富、浅近易懂编纂体式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篇幅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评价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君子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3.了解语录体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
7、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4.相关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
8、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5.解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年龄分别是51、39、31、18,孔子当时60岁。“侍”是倍侍长者。6.文化常识(1)千乘之国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2)关于“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由于“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如子路(孔子弟子仲
9、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地支的第一位。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地支与天干配合可以用来纪日、纪年。(3)宗庙之事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4)端章甫穿着礼服,带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u 环节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曾皙(x) 哂(shn) 雩(y) 铿(kng)尔 小相(xing) 冠(
10、gun)者 喟(ku)然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u 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
11、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任务: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u 研读下面选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侍:在尊长近旁侍奉2.以:因为3.一日:指很短的时间4.乎:于,比5.尔:你。长乎尔,状语后置句,比你们年长6.毋:不,不要7.以:同“已”,是“止”的意思8.居:平日,平常9.不吾知也
12、: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10.或:有人11.何以:宾语前置句,即“以何”,做什么 活动二:内容探究思考1: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一部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 孔子问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思考2:对于课文第二段“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中后一个“以”字的理解,历来看法不一。虽说各家都将它看作动词,但具体意义却相差甚远。主要释义有三:认为;同“已”,止;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分别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对)我(说了)。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敢说话了。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这三种
13、理解,你认为哪一种更恰当?请说明理由。明确 第三种理解更恰当。“毋吾以也”既是宾语前置句,也是省略句。前两种翻译补出的省略部分很多,臆测的成分居多。而第三种理解,只补一个主语,直接明了,易于理解。另外,“以”作“认为”讲时,后面往往直接带有成分,意思非常明确,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而第一种翻译缺少“认为”的内容。“以”同“已”也比较常见,但一般都是作副词来用,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而很少见到作动词“已”来理解的。所以第二种理解也是不妥的。(若认为其他两种理解正确,言之成理亦可)u 研读下面选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
14、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1.率尔:轻率、毫不思索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2.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3.摄:迫近。此处作“夹”讲。4.乎:于,在。5.师旅:指军队。6.因:接续。7.饥馑:五谷收成不好为“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泛指饥荒。8.为之:为,治。之,指千乘之国。9.比及:等到。10.方:道,指是非准则。11.哂:微笑。 活动二:内容探究思考1:子路之志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他的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明确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且懂得义理。侧重于强国。子路:有
15、抱负、坦诚,却鲁莽轻率。思考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中的“哂”字,有人译为“讥笑”,孔子笑子路鲁莽、轻率;有人译为“微笑”,孔子以此表明其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你赞成哪一种译法?说说你的理由。明确译为“微笑”比较好。子路回答后,孔子一“哂”;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谦逊,一个比一个表现自己的不足,但孔子并没有给予任何肯定。这三个弟子都在表达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但这些理想和追求与孔子的理想并不相符。而曾皙的理想则符合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与”之。前面三个人的理想与孔子不一致,孔子不可能只讥笑子路一人,所以译为“微笑”比较好。u 研读下面选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 “求,尔
16、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计量面积用语;2.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3.可使民足: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足,使动用法。4.如:至于5.俟:等待 活动二:内容探究思考1:冉有之志是什么?侧重点是什么?他的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明确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富民。性格: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u 研读下面选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能之:能做事2.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3755.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